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提高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策略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目录 > 提高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策略研究 > 研究动态 > 教后反思

《细说黄梅》教学反思

来源:原创  发布人:吴燕雅  发布时间:2017-06-20  浏览次数:

教学反思: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1-4]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5-6]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7]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8]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戏曲选集》序中写道: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清道光以后流入安庆地区。中国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说: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采茶戏。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黄梅戏《对花》,是《打猪草》选段,唱腔活泼、幽默,以对唱的形式来探讨花的问题。《打猪草》生动的反映了劳动人民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在教学中,适当地讲述了《打猪草》的故事情节。

因此,学生学起来显得很轻松。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都喜欢展示自我,只有创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喜欢音乐课。这节课呈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 体现了音乐的戏曲性

   这是一堂戏曲课,在课前戏曲氛围的创设:挂上大脸谱,多媒体播放戏曲精典唱腔等。又设计了学生随锣鼓做动作进教室,感受戏曲的节奏特点。

2、 重视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在学校课题的指引下,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重视采取肯定的、积极的、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的确,激励性评价可以激活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这堂课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表现了很强的学习及表演欲望,敢说敢演,我想与有效的课堂激励评价是分不开的。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我都进行了有效的评价,课堂评价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引导  合作

在理解“对花”这一概念,出示课题后,让学生来提问题,提出问题后,学生再进行思考和探究,形成结论后教师归纳,这样学生在产生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培养了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的习惯,同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同时还注重合作学习,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小组合作等多种合作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如在学唱对花时,我采用了师生接龙,生生接龙的方式;在戏曲动作创编时,我又要求学生用小组合作进行创编,力求动作富有创新,最后再进行小组形式上台展示,这样不但体现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同时在合作中又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的学,大胆的表演。

4  不足之处:

 1)教师动作不够规范

 2)语言不够简练

 3)教学组织能力有待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