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结构性材料优化策略的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目录 >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结构性材料优化策略的研究 > 理论导航

李芳课题理论学习: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实验材料的有效选取

来源:原创  发布人:李芳  发布时间:2018-06-21  浏览次数:

实验是进行小学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的有效主要靠实验效果进行体现,一节科学课的效果如何就要看学生实验效果如何。而实验效果就要从有效选择实验材料做起。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效的选取实验材料是顺利进行实验活动,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保障。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没有实验的科学教学是纸上谈兵,是空洞的教学,没有实验的教学是无效的教学。科学来源于实验,实验来源于选材,要让学生快乐、积极地参与实验并得到理想的收获,需要教师提供生活性、普遍性、趣味性、典型性和开放性的实验材料,让有效的实验材料造就有效的科学教学,打造有效的科学课堂。

一、选取生活性材料,创造亲切的科学课堂
作为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一些深奥、抽象的科学知识和概念难以
理解,老师的讲解也听不懂,就更没有兴趣去探究。为此作为实验教师就必须通过直观的实验操作去帮助学生理解探究,然而实验的选材就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一看就懂,知道教师提供的材料是什么东西,知道材料一般是什么用的?甚至基本了解怎么用?这样学生才会对实验感兴趣,敢于探究科学知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小学生原有经验出发,选择更便于学生体验、能够理解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物品、环境及生活中去选材,在学生经验范围内去选材。让学生感受亲切的科学实验教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时时有科学,生活中处处、时时都能用到学科,积累充分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材料参与科学实验教学,学生对材料熟悉,具有一定的经验,学生操作熟悉,理解更容易,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探究,还可以拉近科学探究活动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破除科学的神秘感。同时能培养学生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探究生活的好习惯,让学生善于对日常事物和科学现象提出科学问题,善于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二、选取普遍性材料,回归生活
人来于自然,也要回归自然。科学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我们实验教师选取的实验材料不但要贴近生活,还要具有普遍性,要随时可得,随处可见,这样的材料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准备和选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实验材料,有助于教师的教学顺利开展,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并不是那么神秘和至高无上的,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是我们不善于去观察、发现罢了。从而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三、选取趣味性材料,提升兴趣性实验
作为小学生好玩是他们的天性,也是他们的兴趣爱好,特别是儿童玩具更是他们爱不释手的东西。然而《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要富有情趣和符合儿童认识规律”。为此就要求实验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充分激励学生实验的兴趣,建立做好科学实验的信心,敢于探究的兴趣。材料本身的趣味性能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一组好玩的材料还能调控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打造有效的科学实验课堂。学生对实验材料有兴趣,教师就能放手去让学生探究,强化学生思维的有效性。让趣味性的实验材料像一只无形的手一样引导学生走上认知、探究、发展的科学之路。
材料的趣味性是材料的内容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实用性强。有趣的材料能够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目标的达成度。直观性的实验材料 能使学生感兴趣,直观性的较强的实验材料能通过使学生喜爱的形状、色彩和声音给感官更大的刺激,能给学生更大的空间,是学生获得生动的知识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把握科学知识,并使认识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四、选取典型性材料,创造清晰的思维实验
在小学科学实验中,同一实验可以用不同实验材料做,但对于同一实验所用的材料不同,实验产生的现象因材料差异而有所不同,有些材料产生的实验现象不太显明,有些实验现象有所偏离,因而同一实验会因选取不同的实验材料而对实验结论有所影响。为此,我们应选取能代表其他材料、具有一定共性的典型性材料进行实验。许多实验教师常常照着清单随意选取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致使实验现象不明显或现象偏离科学规律而让实验失败。事实上,同一类别、同一名称的材料,其形状大小、软硬程度、吸水性等属性大有区别,这种区别往往会导致实验结果和效果的不同。典型的实验材料可以起到“一材多用”的效果。因此,实验材料并不是顺手拿来就可以使用的,教师应当精选最能达到预期实验材料的典型性材料,增强实验效果,以充分显示出科学原理。另外,典型性的实验材料还要做到“少而精”,避免“多而烂”的选取现象,防止因材料而引起学生过多的关注无关的现象,真正让学生的探究活动聚集于问题,科学知识的认知上。这样的选材,课堂上看上去场面热烈,学生探究积极。但事实上给予的材料太多,分散了学生的问题思维,也增加了探究的难度,使学生不能“直奔问题”,导致探究问题的思维迷茫。因此,学生探究的实效性很差。

五、选取开放性材料,放飞思维实验
选取具有开放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探究中创新。《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实验教师要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在课前要尽可能多地去预设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根据预设尽可能提供充足学生的需要,还可能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开放的实验材料,使学生拥更大的自由选择和自主操作的空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自主选择实验工具和方法。同样的材料,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操作、探究式可能是不同的。同时鼓励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去实验,应用知识解决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学生节奏自由探究,让“能跑的跑起来”,“能飞的飞起来”。
当然,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为了保证实验材料的开放性,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选择和准备实验材料。而学生也是很乐意和教师一起准备实验材料的。而且在学生参与准备实验材料的过程中,师生的情感能得到和谐沟通,教与学也会更加协调。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相关要求,面对当前的科学实验教学,选材是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所在,实验选取材料是值得我们科学实验教师探讨的科学问题。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研究实验材料选取的有效性,通过材料的有效性,演绎探究问题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问题思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