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点亮“名人精神”培育现代公民品格的行动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目录 > 点亮“名人精神”培育现代公民品格的行动研究 > 活动花絮 > 活动剪影

梳篦寻访记

来源:原创  发布人:殷维红  发布时间:2019-06-19  浏览次数: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发展的文明,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在龙城常州,一位叫梁的手艺人,凭借手工梳篦制作,成为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梳篦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我们四(7)班的同学相约寻访这位大师。

小梳子大非遗

梳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工具,不同于流水线生产的塑料梳子,一把纯手工打造的木梳要经过锯胚,开齿,剔齿,绕背,抛光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

郉梁的工作室内,堆满了各种大小不一的木料。郉梁告诉我们采访的小朋友,木梳对木料要求很高,桃木,黄杨木,檀木等都是制作木梳的常见木料,选木料的时候,尽量选老寿星,年纪越大的木料,硬度越合适。过去的木匠做梳子,是自己上山去找木材,树木的品种、年龄、有没有结疤,木匠都要考虑在里面,现在网上什么样的木材都有,买回来后做个简单处理,就可以开工做梳子了。郉梁说。

 郉梁一边讲解,一边将一块木头切割成楔子形状的木片,再用铅笔在木片上画上样子

刚开始做木梳的时候,样子一定要画好,做上两年后,样子就熟记于心不必在画在木片上。但如果是定制的有特殊要求的梳子,我一般都会将样子画上去。郉梁边做边说。画好样子后,锯掉多余的木料,用一种叫砂耪的工具将其打磨光滑。

打磨好后的木片被固定在工作台上,郉梁用一把开齿锯从左到右等距离锯出梳齿,再用锉刀将深浅不一的齿根锉整齐,一把木梳的雏形就呈现出来了。木梳具备雏形后,梁建堂开始修理梳齿,他时而低头打磨,时而抬头对着光线眯眼查看,并不时在头上比划。定制的梳子,除了要符合外形要求,梳在头皮上的触感也得舒服,不管外形如何,梳子的功能不能丢失。郉梁说,一把梳子若是好好保管,用几十年都不会坏,用的时间久了,木头会形成包浆,会越来越油亮,一把木梳的使用年限不同,带来的触感也不一样,这是工业品无法带来的体验。

郉梁告诉我们,比起标准的流水线生产,纯手工制作的木梳生产时间太长,一天下来只能完成一两把,但这种慢慢打磨出来的木梳,梳齿既不会尖锐到刺痛头皮,也不会钝到梳不透发层。

非遗项目应该合理衍生

做木梳,郉梁一开始想的是给自己找件事做。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自己凭借这项技术,被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郉梁告诉我们,在整个常州地区,做手工梳篦的人非常少,其中的年轻人更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体现着一个地域的文化内涵,只有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保护、传承非遗的行列,才能让这个行业不成为真遗

科技的发展会替代手工,但有些手工的内涵不能被代替。机器的按钮一开,谁都可以操作,但手工制作中的粗刻、细雕、打磨、抛光都是技法和经验的积累,把这些技法和经验传承下去很重要。郉梁感慨地说。

郉梁看来,非遗不应该是神秘的羞涩女郎,应成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堂前燕,才能是流传的方式。郉梁说:只有让大众了解,非遗才能更好地实现活态传承,要让非遗项目合理地衍生,只有衍生式传承能走得更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