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基于民主教育理念构建自主高效课堂的行动研究 课题网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目录 > 基于民主教育理念构建自主高效课堂的行动研究 课题网 > 结题材料

语文子课题总结

来源:原创  发布人:陈雪华  发布时间:2014-12-19  浏览次数:
《基于民主教育理念,构建自主高效课堂》语文子课题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基于民主教育理念,构建自主高效课堂》临近结题。我们语文子课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扎实有效的探索,形成了相关策略:品读模式的探讨;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培养和提高学生质疑问难、总结反思能力;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优化学生课外、校外学习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总结反思能力的策略研究
(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具体策略
质疑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是突破教学重点的有效方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1.营造质疑的氛围
首先,教师应真正从内心深处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摒弃师道尊严,不做“居高临下”的权威者,不搞“一言堂”,而应做“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应把观点强加给学生,以为自己就是真理,自己总是正确的,容不得半点不同的声音、异议。有时,教师甚至要学会向学生学习,丰富自己。面对学生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要善于采取不同建议和意见,即使是“稀奇古怪”的冥想、“莫名其妙”的问题,都要能宽容并加以认真对待,爱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讲究一些艺术和策略。例如,不要吝啬你的微笑。微笑是使学生心悦诚服的有力武器,是师生沟通的捷径。微笑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语言,微笑也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催化剂。在讲课中,恰当地运用微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当学生提出问题时,你若边微笑边解说,则让学生觉得亲切、可信,容易沟通师生感情;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你若边微笑边摇头,则不会使学生感到难堪,反而会更加激起学生积极思维、探求正确答案的兴趣。微笑能大大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彼此获得尊重与信任,增强信息传递的效果。再如,教师讲课的语气、语调、速度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一般来说,亲切、舒缓并充满一定柔情的语气,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抑扬顿挫而沉稳恬静的语调,会使人感到格外亲切、悦耳;张弛相间而快慢适宜的讲课速度,有利于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尤其,时不时来几句恰如其分的肯定、鼓励的话:“嗯,你的看法很有新意”、“真不错,这一点连老师都没想到”,将带给学生莫大的欣喜与激励。
2.教给质疑的方法
古人所云“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强调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掌握、获取现成的知识更为重要,这也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质疑呢?
(1)在预习中寻疑
在预习中,首先要掌握预习的方法,通常交给学生的方法是勾画、批注法,中国有句古话: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画出本课生字词,画出重点词语,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注上符号或批注自己的见解。通过预习,在课本上留下自己“钻”过、“爬”过的痕迹。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也为课堂上提出质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围绕课题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精华的集中体现。往往从题目入手,破“窗”而入,可以窥视文章的内容、条理,所以在学生刚接触题目时可引导学生从题目中质疑。如教学《翻越远方的大山》一文时,学生针对课文题目,就提出这样的问题:“谁翻越远方的大山?”“远方的大山指什么?”“刘翔是怎样翻越远方的大山的?”。这样从课题入手剖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融会贯通,为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埋下伏笔。
(3)在初读中质疑。
学生初次接触一个新的文本后,会遇到许多问题。在初读中质疑,一方面教师可以从问题的难易程度了解学情;另一方面,根据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围绕质疑问难中的问题组织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学生初读课文后,可启发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了解大意,并告诉学生初读课文可从“课文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等提问。
(4)在精读中质疑。
在精读课文时,要将质疑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就必须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发问。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质疑,走进质疑问难的天地。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思考,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现问题:可针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可针对标点进行质疑;可针对修辞手法进行质疑;可针对课文结构进行质疑;可针对不明白的现象进行质疑…………
此外,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抓文眼、找依据、揭矛盾、比优劣等方法,在课文内容读不懂处质疑。这样适时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各抒己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在提问、思考、交流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5)在教学后质疑
学习完课文,学生联系全篇课文,再联系实际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学生此时质疑,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思深化,应鼓励学生学完课文后积极质疑。
3.养成质疑的习惯
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只有当质疑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探索精神才能得以发扬光大,也才能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如果说营造质疑的氛围是基础、教给质疑的方法是关键的话,那么养成质疑的习惯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了。教师可以调控或学生自控自主质疑的不同时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生勤思、善问、多悟相结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个体在自主读书,与文本对话时产生疑问,在与学习伙伴对话时解决一些能力许可下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讨论并归纳出文本中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探究性问题,最终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解决疑问。
另外,老师也应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将学到的质疑方法运用于课外的阅读中。把“读”与“思”这对孪生姐妹结合起来,多问几个为什么,把“读”引向深层,逐步养成自主质疑、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培养学生总结反思能力的具体策略
课堂教学中一个教学环节结束后或整堂课接近尾声时,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和反思虽然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但其却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培养学生总结反思能力的具体方法
总体上说,总结反思的手段主要有讲、读、论、练,但在实际用过程中,往往由于教师的个性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的类型差异而变幻出更为丰富的技巧。
(1)归纳法
归纳是课堂教学小结的有效方法。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教学终了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板书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脉络结构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2)呼应法 
写文章讲究首尾呼应,讲课也是如此。在设置导入语时可以设置一些“主问题”,整堂课紧紧围绕着这几个“主问题”展开。在课堂结束前,用小结照应导语中的这几个问题,会使整堂课的学习变成一个“圆”,让学生在整体上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3)诵读法
古人说:“结句当如撞钟。”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选取作品的精彩段落,教师进行精彩的范读或引导学生动情地诵读、背诵,紧扣学生心弦,撞击学生心灵,会给学生留下历久弥新的深刻印象。
(4)发散法
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针对一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独立思考,借以深化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5)悬念法
通过有目的、有方向的设置疑问,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真正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使一堂课的结束成为学生游向知识大海、构筑知识大厦的起点。
(6)质疑法
学习完课文,引导学生质疑,对课文内容的反思深化,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7)延伸法
为了深化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跳出教材,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外,引导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引向课外,引导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8)讨论法
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抛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在或轻松、或热烈的氛围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实现认识的升华。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虽不一定苛求统一的答案,但教师的指导与要求还是十分必要的。
(9)比较法
在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课文教学的结束阶段,从文章的内容、思想、结构、表达、语言等不同方面,有所侧重地把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课文与以前学过的某一篇课文或某一个单元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概括出它们的相似点与不同点,从中总结出规律,把握住特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为此我们以培养学生倾听习惯、表达习惯、阅读习惯和书写习惯为重点,实现“民主高效课堂”。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1.激发兴趣,唤起欲望。
可以用恰当内容、轻松氛围、教学魅力等激发学生的倾听兴趣。
2.严格常规 ,学会自律
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孩子自身资质的参差不齐,他们的倾听能力和倾听状态也会有很大差异。一旦学生有了一些不良的倾听习惯,我们也用一份适宜的强制来让学生努力克制自己。常用方法有:(1)目光注视法。(2)手势暗示法。(3)停顿吸引法……
3.细化要求,明确方法
我们一直要求孩子们认真倾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倾听,孩子们对此认识模糊。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孩子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化的要求。
如听的时候必须专心致志,眼睛注视着教师或发言的人;要听清教师或发言的人说的每一句话,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插嘴;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相一致,则以微笑、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如果不赞同同学的发言,要弄清同学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即使持有不同的观点或理解,也要以“我认为……”,“我想补充说明……”等方式参与交流。
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倾听效果的检测。另外,中高年级教师要培养学生边听边记笔记的习惯,学生能抓住讲课要点自主记笔记。
4.强化练习,长期训练
倾听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是需要精心培养的一种能力。任何能力的获得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而是要通过长期的训练。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1)听后复述(2)听答训练(3)听记训练……
(二)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
众所周知,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人文内涵的外在显现。写字的好处不仅仅在实用,其更大意义在于,练习写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修养的过程。
1.观察联想,活化字形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写字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弄清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指导观察时,如果引导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加以联想,活化汉字字形,汉字字形就会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2.比较观察,示范演示
在书写的起步阶段,教师要详细指导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教师都要笔笔指导到位。教师的范写很重要。示范是写字教学的先导。在指导学生整体认知之后,教师要在黑板上画好的田字格中示范,向学生展示写字的全过程。
对于小学生来说,仅仅范写还远远不够,由于受到观察能力的限制,学生的临摹并不能一步到位。此时,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运笔方法、间架结构等。
3.严格训练,发展个性
(1)练字要严格要求。写字前,教师规范书写姿势,训练时可以采用利用插图、朗诵儿歌等方法。练习时,教师巡视,时时提醒学生,时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姿势和方法。书写时,教师要适时巡回指导,随时提醒学生每个字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运笔方法,与上一个笔画的间距,其长短如何,整个字的结构特点,及各部分的比例,做到防患于未然。
教师在课堂上要反复指导,学生在练习中要认真书写,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写字能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训练要有度,要注重学生的发展。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小学生手指的小肌肉群不够发达,学习兴趣也难以持久。过多的书写不仅对孩子的身体发育有害,还会影响孩子写字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一个“少”,保证一个“好”字。
4.激励评价,展开竞赛
表现欲是小学生的特点。课堂上,可以采用板演、用实物投影仪等手段展示学生习作。课后,可以办学生作业专栏,将他们的作品上墙“公开发表”,比比谁上榜次数多。这样学生就可以经 常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了解自己在班中的位置,而且时常能听听同学生的建议。
(三)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策略
这儿的“阅读“既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也指学生对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品读和感悟以及课文阅读,还指课外阅读。
1、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具体方法如下:
(1)明确目标,注重朗读。
 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朗读训练也是这样,必须先确定目标。每一篇课文,每一课时,都有不同的朗读目标,讲读课文一般第一课时的朗读目标要做到“准确朗读”,即读准字音,并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句段分明、停顿恰当;第二课时,朗读目标是“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具体能达到语气流畅,语速恰当,能对作品的基调把握准确,能运用声调、音量、语速、停顿等变化较准确地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做到以声动人,以情感人。师生明确了目标,有的放矢,进行“测标”。
(2)注重范读 ,教给技巧。
教师要注重范读。在每堂课上都要认真地用适合文章体裁、主题、人物性格的语言语调来朗读,给学生以示范,让学生揣摩、体会。另外,教师要给学生讲解一些常用的朗读技巧,如清音、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等,每一课有重点地运用一两个技巧,寓技巧于朗读实践中。
(3)形式多样 激发兴趣。
既可以让学生单独读,也可以分组读,还可以分角色朗读。总之,不拘一格让学生多读,大胆读,读出声。另外,采用师生共读共背的方法,能让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2.培养学生品词评句的习惯。
(1)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
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心句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2)抓住含义深刻的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注意教给他们理解句子的方法,教会他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等来理解句子。
(3)抓住过渡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阅读教学中突出过渡句的教学,也可帮助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重点字词时,可以采用的方法有朗读法、比较法、换词法等。
3.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1)课内外结合,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教师要以课内带课外,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促进课上的学习。
(2)归纳以下几种主要的课外阅读方法:抄读法;精读法;浏览法; 跳读法;快速读法;做卡片读法等。课外阅读,做到精读和博览相结合,学生就会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技能,为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习惯
口头表达能力是指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达到与人交流目的的一种能力。在日常生活交往中,人们更多使用的是口头语言,所以,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起着更直接的、更广泛的交际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1.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主动的学习可以使学习变成一种乐趣,且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宽松的学习气氛可以使学生倍感亲切。在学生交流阅读成果时,尽量让他们畅所欲言,让他们多讲自己理解、感悟到的熟知的内容。在学生的阅读中,在他们语言表达时,教师的善意的鼓动性的微笑,常常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2.创设成功的心理和条件。
小学生自我发展的的意识中,比较依赖于他人的评价。一旦周围的同学、老师给予他们赞赏,他们就觉得很成功,很自豪。当看到某位同学在看一本好书时,我们就应该投去赞许的目光,并且夸奖他跟好书交朋友。当某位同学在摘录本上记下自己喜欢的句子时,教师要给予认可,让学生有一种被欣赏的情感的体验。虽然这仅仅是一种小小的的成功,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已经觉得受到了关注和认可,他们的阅读情感就会扩张开来,感悟的能力,语言的表达都会充满信心。学生的表达能力的提高,不仅仅在于学生,因为对话是互动的,是应该双向交流的。在学生表达时,教师要善意倾听、善于赞赏、善于互动。让学生从老师的眼睛、神态、动作中感受到被认可、被尊重的满足。
3.善待学生表达时的“失误”。
大多数学生在家里或小群体内,表达能力是很强的,但是在课堂或者陌生的环境中,往往表现得很拘谨,也往往会出错。对于这个现象,教师要根据时间情况,让学生知道“冷静”的重要性。即使学生忙中出错也要给他们合理的“下”的台阶。要在肯定学生“闪光”部分再指出学生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很快镇静下来。即使这次有失误,也不会影响下次。
4.让学生的个性在表达中得到张扬。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世界,不拘形式地说出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如课前一分钟演讲,学生在联系真实生活、说出真切感受的表达中个性得到了张扬。
三、优化学生课外、校外学习活动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是在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学生活动。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包括语文第二课堂活动,其范围十分广泛,形式丰富多彩。
(一) 群众性语文课外活动
群众性语文课外活动能够吸收较多的学生参加,包括集会、竞赛、外出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群众性集会有较大的声势,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如我校每年于春、秋两季集体组织学生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与常新港、尚玉洁等知名作家见面、聆听他们的讲座,组织诗歌朗诵会等,都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阅读比赛、作文竞赛、课本剧表演比赛等,都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小组活动最能满足同一学科不同方面、不同兴趣的学生要求,是使学生获得学习和实践,发挥各自特长的最好机会。其主要形式有:读书读报小组、课本剧表演小组、小记者小组、手抄报小组、黑板报(墙报)小组等。我校的小记者们取得了累累硕果,几年中有几十篇习作发表在《常州晚报》等报刊杂志上。
(三)个人活动
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课堂之外独立作业的活动。例如阅读各种书籍,独立观察实验,剪贴报刊,编写手抄报,进行文学创作等等。这些活动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学生个人的课外语文活动的作业也在教室走廊壁报、学校宣传橱窗等地方公开展示。其中,课外阅读是学生开展的最普遍、最有效的课外活动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指导儿童进行课外阅读呢?
1、激发欲望
许多学生认为书本对他们没有吸引力,其实关键在于他们没有尝到读书的甜头。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节生动的故事,利用课前三分钟生动形象地讲给学生听,有时故设悬念,只讲故事的一个片断,让这些精彩的故事或片断成为“诱饵”,诱导学生因趣而寻书来读。有时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迫切地想知道答案时,趁热打铁,推荐读物,学生就会自觉地去读书找答案了。
2、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不仅要告诉学生读书的好处,更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做出榜样。还可以给学生们介绍古今中外伟人好读书的故事,让学生从这些伟人榜样的身上汲取力量,爱上读书。
3、课外延伸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有机扩大课外阅读量,这是一项切实可行的重要策略。扩大阅读量是连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纽带和桥梁,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对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课题研究中,我校教师有许多具体的做法:①根据课文内容到课外书籍中找相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人物故事等资料;②课文是节选的,到课外查找、阅读整套的著作;③查找、阅读与课外题材、内容、写法相关的其它文章;④查找、阅读课文作者的其它作品;⑤查找、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联系但体裁、写法不同的文章;⑥作文前引导学生阅读与习作内容相关、形式相近的文章。
通过研究,课题组的师生都有了不小的收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课题研究也提高了老师的课堂教学效率,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都得到相应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