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基于民主教育理念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 课题网站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目录 > 基于民主教育理念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 课题网站 > 成果展示 > 获奖论文

获奖论文

来源:原创  发布人:汤桂菊  发布时间:2016-06-23  浏览次数:
教育田地里的倾听者
——我在德育工作中的几点做法
                           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汤桂菊
【内容摘要】学习是一种主体性的对话实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会用心倾听孩子的声音。在新课程背景下,需要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蹲下身子,敞开心扉,倾听孩子的声音,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使学生成为一个严格而自由,严肃活泼的鲜活生命体。
【关键词】倾听 尊重   期待 
【正文】
新课改明确指出:学习是一种主体性的对话实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会用心倾听孩子的声音。我们的教学中常常会有这样一些现象:老师辛辛苦苦精心地准备一节公开课,原以为可以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但是课堂上满脑子却都是自己的教案,总在想下个环节是什么,怎么操作多媒体,怎么表现自己的教学设计。学生在老师心中没有一点位置,只是配合老师表演罢了。老师心不在焉地听着学生的回答,甚至担心学生的回答不是自己期望的答案。
魏书生先生说:“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班级管理中,需要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蹲下身子,敞开心扉,倾听孩子的声音,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尊重学生——开启学生话匣子的金钥匙
以学生发展为本,首要的就是尊重学生。尊重不妨从倾听学生的倾诉开始,教师的倾听,就能给学生以尊重、鼓励、赞许。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指出,教育就是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围绕儿童的兴趣、需要等进行组织,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处于教育活动的中心地位。我们必须首先要了解孩子,了解他们已有的经验和基础,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和认知风格。了解是教育的第一环节,而倾听则是了解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应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把学生当作“知识源”,而不是盛知识的容器。一旦教师转向学生开始倾听,就意味着一种迎接和承纳:不是把学生作为学生来接纳,而是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接纳。这种接纳也表明了一种真诚的平等和尊重,这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是一个生命对一个生命的尊重。
课间,我常常在教室批阅学生的习题,总有孩子来到身边,老师我来和你讲句悄悄话,一个学生,老师会耐心地听,久而久之,有些老师可能会烦躁,让孩子到座位上去。其实,这种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表达的欲望。为什么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呢?于是,我便开始组织“你们能讲给老师听听吗?”这样的系列活动,让孩子讲讲身边事,讲讲孩子喜欢的故事。这也是一种尊重!孩子的世界,既是一个充满幻想,有些离奇,又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世界,也是一个通向未来,有些憧憬,又有些不切实际的世界。在活动中,学生们顿时充满活力,小手都举得高高的。孩子们在课下充分地准备,通过多种方式查找了课外资料,每个学生都想展示自己,开启自己的话匣子。弯弯腰,尊重学生,多给与孩子表现的机会,真诚地接纳每个生命体。我倾听着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讲诉动人的故事,孩子们一个个俨然成了“小小故事家”。有了老师耐心地倾听,真诚地接纳,学生生命个体得到了尊重,课堂也绽放出精彩。老师在教学中应试着多弯弯腰,多倾听,多信任,多给予学生一点赏识、肯定的话语,才能与学生一起,把课堂构建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二、乐观期待——增强学生信心的高速路
叶澜教授说过:“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尽管学生发言时结结巴巴不够不流畅,或表述的意义不够明确,甚至会有错误,教师总是耐心地、专注地倾听,捕捉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期待的目光和神情去感染学生、感动学生。这不是一般的“听”,期待的也不是老师心中的那个答案,而是带着同理心积极主动地倾听。老师不急于做出判断,而是感同身受孩子的情感。老师能够设身处地看待事物,总结已经传递的信息,询问而不是辩解质疑学生,并且带着理解和尊重积极主动地倾听。这种感情注入的倾听方式在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理心倾听是透过交流去了解学生的观念、感受,乐观地期待学生的成长。
有些学生刚开始都有些羞涩,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我班里就有一个这样的学生,每次我都会期待他举手,我总会习惯性地朝他那个方向看去,这种期待似乎也给了他勇气。他举起了微微颤抖的小手,我看出了他胆怯的神情,微笑地朝他点点头,他看到老师温暖而坚定的眼神,耐心地倾听,这位学生越说越流畅。当我们能用同理心去鼓励学生,乐观地期待,倾听学生说话时,自然可以给学生提供心理上的极大满足与温馨,才能集中心力去解决问题或发挥影响力。
三、互动对话——激发学生灵性的催化剂
倾听是接收和输出相融合、相交替的过程,倾诉者在倾听者情绪感染下也会成为倾听者。这种倾听、倾诉的互置,形成了互动的平台,这个平台是用民主、平等的砖石搭建的,它使教师更像学生的知心朋友、可信赖的伙伴、值得尊敬的长者。李政涛先生在《倾听者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学生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所谓对话,不仅仅是对话者双方的言谈,而是指双方内心世界的敞开,是对对方的真诚的倾听和接纳,在相互接受和倾听过程中实现智慧的共享和情感的交融。由此可见,对话教学,应该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的教学方式。而要达到对话的目的,就必须学会倾听。没有倾听,对话就失去了意义。
    我在课堂上始终以学生为本,师生之间像朋友,学生个个踊跃发言,你争我辩,兴趣盎然。看着一只只举得高高的小手,我也被他们的热情所感染,不知该让谁来回答;而被点到名回答问题的学生欣喜之情则是溢于言表。这时,他们最需要的是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地反馈,真诚地赞许,我会时时提醒自己更机智地评价学生的回答,给予他们更热情的表扬和鼓励。
对教师而言,交往则意味着上课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对话交流。对话是从倾听开始的,倾听是对话的前奏,没有倾听就无法对话,也就无所谓教育。
我们必须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倾听学生话语中的深层含义,方能走进他们的世界,方能与他们进行心灵相通的对话,真正形成双向的、互动的、平等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倾听孩子》帕蒂·惠芙乐(Patty Wipfler) 北京大学出版社
2.《倾听者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李政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