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培养小学生良好习作习惯的个案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目录 > 培养小学生良好习作习惯的个案研究 > 课题概况 > 课题方案

培养小学生良好习作习惯的个案研究(课题方案)

来源:原创  发布人:万小强  发布时间:2013-11-02  浏览次数:

培养小学生良好习作习惯的个案研究

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万小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由于一线教师对作文教学研究得不多,缺乏深入的学习、科学的规划、系统的做法,尤其缺乏对习作主体学生和习作过程的研究,难以有效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学生根据教材和教师的要求被动应付,功利化习作,仅仅完成基本的习作任务,不能系统地掌握习作的知识,快速地提高习作的技能,难以形成优良的习作习惯,影响了习作水平的可持续发展。长此以往,作文教学将成为语文教学的短板,学生习作的功利化将成为提高语文素养的掣肘,亟待语文教引起重视,找准切入点,以务实的研究推进作文教学。

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相对于习作的成果,更要关注的是习作的过程。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母语课程标准”这样的指导性文件,都在强调“语言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要在习作中学会习作,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习惯决定命运,习作习惯决定习作过程和结果。良好习惯贯穿习作的全过程,才能成就高品质的习作。前苏联阿•托尔斯泰曾建议在习作的时候,要做到口中琅琅有声;唐纳德•格雷夫斯、唐纳德•莫瑞以及其他一些学者提出了“过程习作”法,着力培养“先想再写,先写再改”的习惯。在国内,冯艳凤、向成勇、王丞泰和龚子建提出作文教学要将视野拓宽到课外,要培养学生养成勤观察,勤体验,勤思考的良好习惯。这些学者无一例外,是从习作教学的角度出发,或多或少提及了习作习惯的培养。至于习作习惯如何养成,赵德顺提出教师要多批少改,作文的批改的主体应是学生,让学生养成主动改作文的习惯。叶圣陶指出:“动笔之前先定个简要的提纲,写在纸上也好,记在头脑里也好,是一种好习惯。写完了,从头至尾看一遍……这些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在《语文教学对话论》中,王尚文提出与文本对话、与古今中外优秀作家对话——养成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自我对话——养成锤炼语言、历练思想的习惯……可见,赵德顺抓的是“改”,叶圣陶抓的是“读”,王尚文强调的是“对话”。这些研究成果大多侧重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没有对习作习惯包涵的内容、培养策略提出系统性的见解。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了解,我认为,系统培养小学生良好习作习惯,探索比较全面的培养策略,是作文教学研究的一个新抓手,让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得到落实,在理论层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同时,在具体研究的过程中,根据科学的认识,系统改善习作教学行为有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乐于习作,善于习作,提高自身的习作水平,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二、概念界定。

习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习作习惯:是在习作能力的获得过程中养成的稳定的习作行为方式,一般可分为良好的习作习惯和不良的习作习惯。

良好习作习惯:参考阅读的文献和对已有实践的经验总结,对于小学生而言,良好的习作习惯包括随时随地留意观察的习惯;在观察时投注感情,享用经验的习惯;随时积累材料的习惯;在意念中组织,打“腹稿”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记联想笔记的习惯;习作中自我对话的习惯;依托多样对话,修改作文的习惯;发现、欣赏自己作文的习惯;文面整洁的习惯等诸多内容。

小学生良好习作习惯培养: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习作规律,在作文教学中通过整体规划、同步并进式的培养促使学生主动内化而形成的、对当前和后续习作具有重要意义的良好习作习惯。

本课题是以武进区李公朴小学为单位,进行小学生良好习作习惯培养的个案研究,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培养学生良好习作习惯的创新性策略。

三、研究目标。

1.研究制定小学习作习惯培养目标的明细表。

2.探索和总结培养小学生良好习作习惯的具体策略

3.改进全校语文教师在培养小学生良好习作习惯方面的教学行为。

四、研究内容。

一、小学生习作状况调查分析

设计学生、家长调查问卷,调查本学生习作状况。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对学生习作的现状进行科学的分析,把握良好的势态和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习作习惯养成的状况和努力的方向,形成研究报告,作为研究的起点。 

二、形成国内外小学生良好习作习惯培养研究综述

    利用知网、龙源期刊网等途径,收集国内外培养小学生良好习作习惯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比较分析,形成研究综述,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启发。

    三、培养小学生良好习作习惯的策略研究

(一)培养小学生良好习作习惯的目标研究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研究小学生心理特点和习作规律,研究制定小学习作习惯培养目标的明细表,从观察、积累、表达、书写、修改、交流等方面进行具体说明,形成序列,供教师对照达成。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习作习惯的做法研究

    根据国内外培养小学生良好习作习惯的研究综述,结合学校、年段、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各语文教师创新培养小学生良好习作习惯的具体做法,经过一定的时间周期,积累教学案例,形成经验化、可迁移的做法。

(三)培养小学生良好习作习惯的评价研究

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习作规律根据小学习作习惯培养目标的明细表,对培养小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良好习作习惯具体做法进行检测,对成效进行评价,筛选出有效的做法,上升为可供迁移应用的具体策略。同时,再次通过学生、家长调查问卷,了解学生习作习惯培养的状况,与前测进行比较,对培养策略的实效进行对照评价,有利于针对性的改进。

五、研究过程与方法。

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2月):完成课题设计,通过专家论证,启动研究。

2.实施阶段:

 2014年1月——2014年2月:围绕研究内容第一方面展开研究,完成学生和家长的问卷调查重点形成调查报告。

     20143月——2014年4月,围绕研究内容第一方面展开研究,收集国内外培养小学生良好习作习惯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比较分析,重点形成研究综述。

20145月——20167月,围绕研究内容中第三方面展开研究,重点研究培养小学生良好习作习惯的具体做法,上升为策略。

3.总结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2月):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

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有关小学生习作习惯培养的文献资料。在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研究综述,供学习借鉴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课堂观察、个别谈话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习作习惯培养问题和现状,了解研究的实效,加强研究的针对性。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探索的小学生习作习惯培养的具体做法是否有效,必须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能还会有新的发现。我们将围绕研究方案逐步实施,在行动中反复验证、不断调整。

六、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良好的习作习惯需要有意识培养。

    习作就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习作过程必须是学生亲历的过程、自主的进程。引导养成各种良好的习作习惯,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良好习惯就会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最后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而长久地固定下来。

2.习作习惯的培养具有关键期。

习作习惯的培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儿童期是养成个人良好习作习惯的关键时期如果在相应的关键期错过学习机会,以后该行为就不容易建立,甚至一生难以弥补。小学是习作习惯培养和定型的重要时期。

3.培养习作习惯要遵循小学生心理特点和习作规律

小学生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和习作规律,既具有年龄特征,又富有个性特征。只有研究并遵循这些规律,才能增强对小学生的适应性,才能让学生真正享受习作的幸福和进步的快乐。

可能的创新之处:

1.目前,国内外一些学者认识到了在习作教学中要培养良好的习作习惯。但是对良好习作习惯的目标和内容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本课题力图从实践出发,构建学生良好习作习惯的目标体系,突出系统性和重点

2.由于作文教学研究不足,对如何培养良好的习作习惯,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对习作习惯培养策略提出系统性的见解。本课题将重点探索良好习作习惯的培养策略,力求时效性和创新性。

3.本课题的研究以一线学校为单位,针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提炼方法、积累案例,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七、预期研究成果

    1.《武进区李公朴小学学生习作习惯调查报告》

    2.《小学良好习作习惯培养目标明细表》

    3.公开教学展示

    4.课题阶段研究报告

    5.学生优秀习作选集

    6.课题相关论文、案例、随笔

7.课题结题报告

 

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