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培养小学生良好习作习惯的个案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目录 > 培养小学生良好习作习惯的个案研究 > 常规管理 > 学习感悟

学习感悟(殷维红)

来源:原创  发布人:殷维红  发布时间:2014-11-20  浏览次数:
                             学习感悟
作文教学就要创设情境,将生活中的场景创造性的再现在你的课堂上。刚才的课就是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你让学生观察,你自己要先去观察,你要知道观察什么,自己心里要有底,老师要成为首席学生,自己要先研究学习。可是有很多老师是在等,等学生观察出来了评价***观察的仔细、**观察的好、***观察的不仔细,写得不具体,而实际上自己心里没底。所以我们老师在创设教学情景的过程中,你的每个版块的设计要有自己的目标和任务,要有自己的设计,体验。
作文教学是有课程意义的,它是有目标有体系,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课程目标,不是乱来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了新的语言训练体系。低年级:乐于表达,具体意思是:教学形式和内容要有趣,能把句子写通顺,写连贯。中年级:乐于书面表达,具体意思是:对写作感兴趣,片段(短文)内容要具体,条理比较清楚。高年级:学会书面表达,具体意思是:内容具体,条理清楚,章法鲜明,有真实情感。所以我们说作文是有课程意义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目标。
李白坚、周子房教授潜心研究作文教学,创设出一整套融科学性、操作性、趣味性和系统性为一炉的作文教学方法,深受中小学生的欢迎。张赛琴老师就是跟他们一起深入教学一线研究“快乐大作文”,主要解决写什么,而且是快乐的写,还有怎么教的问题。
小学生要写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就是最琐碎最平常的最一般的最普通的一点不起眼的生活,就是吃喝拉撒睡,就是吵架骂人。初中要写周围生活,高中要关注要写社会生活。
如何将日常生活转化为丰富的作文素材,首先要认识到生活是“形象化”的作文,作文是“文字化”的生活。其实我们自然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形象化的,当你认识清楚了观察清楚了它就是一篇作文,这就是形象化的作文。比如写我们的教室,那你就要先观察这个教室的总体新旧程度、形状大小等,然后再仔细观察教室的门、讲台、桌椅摆放、墙壁、黑板等,这是三四年级的水平,五六年级要继续写这个教室有什么功能,曾经上过什么课、发生过哪些事让你记忆深刻,让你感动过。这就是形象化的作文,写成作文就是文字化的生活。如果写晚饭,你觉得可以写几段,第一段写饭菜,第二段写吃饭的人,第三段写谁洗碗,四段也可以,写谁烧的饭,五段也行,写今天的饭为什么这么丰盛,六段写今天多了一个客人,这个客人要重点介绍一下,每一个内容每一段生活你都可以写成一篇作文。生活转化为作文的过程是:“客观事物-主体认知-书面写作”,难的是客观事物到主体认知这个过程,书面写作是容易的。从“客观事物”到“主体认知”,是摄取习作素材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贯穿体验和演示式的观察。体验,是指通过眼、耳、鼻、舌、手的感官体验,获得直接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演示,是针对某个动作或场景、某种细微表现、心理想法等,采用手段演绎使观察效果更为形象清晰。设计体验或演示的教学活动,必须符合课程目标。
指导学生作文时重点在前面,就是带着学生玩,骗他们写,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到书面写作就不用怎么管了,只个别指导一下用词。
如写外貌,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要求,写“爸爸的脸”,一年级只要写出爸爸脸上有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就行了,一年级下半学期,要稍微难一点,脸型是什么样的,让他看看脸形,最吸引人的是什么――爸爸的浓眉,那就教他量一量眉毛多长,数一数,“爸爸的眉毛怎么数也数不清”,不就把浓眉写出来了吗。再如写“妈妈的笑”,让他观察,嘴巴是弯还是一撇,如果哈哈大笑能看见嘴巴里的什么,微笑能看见几颗牙,让他去数。到了五六年级写外貌就要找特点,如可以让学生写自己的脸,脸上的痣、眉毛鼻子嘴巴有什么特征,写完不属名交换让大家互相找,找不到就丢脸了。作文课上就是引导孩子们玩,把文章骗出来。张赛琴老师讲到吃月饼这节课,一上课她在包里翻啊找啊,好半天,学生奇怪的不得了,最后才拿出一声包装精美的月饼,学生惊呼“月饼!今天要吃月饼吗?”不急着回答,先让学生说出老师刚才都有哪些动作,再拿着月饼全班快速转了一圈让学生看,看完问“月饼什么形状?月饼上面有什么花纹?”没看清,再看,看清楚了,中间一圈是金钱,金钱外面是荷叶,荷叶外面是祥云,“这些花纹都表示什么意思?”好看清楚了那我们来吃月饼,不够的呀,那就切吧,切多少块,40块,老师很生气,怎么把老师给忘了,那就切41块,让学生来切,一个学生上来看了看不会切,下去,再上来一个,先横着切开,再一块一块切,所有学生都在看,一边看一边说大了小了,切完老师说“你们刚才把我忘了现在我要第一个拿。”拿的时候很夸张,拿了这个看看,拿了那个看看,一边还自言自语:“我要拿底面积最大的。”然后大家一个个拿月饼,最后少了一块,有个坏东西拿了两块,有人说“老师拿的最大。”老师把自己那块又分一块给最后的学生,这些都是细节。分完月饼开始吃,“怎么吃?今天这个月饼叫百果月饼,一百种果实可能没有,但五六种总还有的,要品出里面都有什么?”学生开始慢慢的吃,那么小的月饼,一边吃一边还掰开来翻看,一点不讲卫生,但学生吃的很用心,有人说“花生味”,“芝蔴味”,“核桃味”……月饼吃完了,课上到这里,问学生:“你们说今天的吃月饼写下来应该分几个部分?”“看、切、选、品。以月饼为主线列出四部分,再让学生在四部分后面列提纲,写细节,怎么看,怎么切,怎么选,怎么品。最后提示学生“是不是还要加一段――议月饼。”“今天过了一个中秋节,中秋节一定在中秋过吗?”“中秋本无节,中秋本也无月饼,是人们创造了这个节日,是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一种文化,就是我们天下人要家家户户团圆,表达团圆相思之情。”联系课文《落花生》,“花生吃完了可是父亲的话还留在我们心里。”学生会写“月饼吃完了,可是月饼的……还留在我们心里。”这就是“客观事物”拿到手里怎么去“主体认知”,这个“主体认知”是跟课程标准有关系的,谈到课程标准就要谈到课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