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四自”精神的实践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目录 >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四自”精神的实践研究 > 理论学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积累的研究报告

来源:原创  发布人:殷维红  发布时间:2019-06-19  浏览次数:

一、问题的提出 

积累,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了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但在教学实践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表现为: 

(一)重视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积累,忽视方法的积累。 

词句、精彩片断的积累固然重要,这有助于更好地阅读和表达,但方法的积累亦不可少。新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的一条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学习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我们平时提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也包括其中,只是与前面说的几种能力相交叉而已。一个学生语文素养好与坏,主要是以各种能力去衡量。而各种能力的高低,其实就是学生平时在学习生活中逐渐积淀而成的。能力的前身是方法,方法掌握多了,就形成了能力。知识方法、能力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就以积累词句为例,当然要讲究方法,词句的积累要在理解意思、体验情感的基础上积累,直至准确运用;另外,还要归类积累,以便查找,有序积累。 

(二)注重课内、校内学习生活的积累,忽视课外、校外学习生活的积累。 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教学要有大视野,胸怀远大目标,放眼世界,展望未来,课堂教学不是唯一的教学形式,语文书也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内容。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对语文课程资源作了说明,它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由此可知,语文课程资源是非常广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了,接受的信息量就增加了,这符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如果老师的眼光只盯在课内、校内,远远适应不了学生发展的需求。可见,课外、校外资源都有待于我们在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引导学生积累材料。

 (三)追求“量”上的积累,忽略“质”上的突破。有些老师教了一课书,让学生把好的词句摘录下来,或布置看课外书,摘录几个好词、几句好句,而忽略了学生对这些词句的理解,特别是在特定的语境中的感悟、理解,以及情感体验的深刻性。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积累”,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碰到好词好句,马上摘下,到时候,好词好句一大串,能派上用场的却寥寥无几。 

(四)认识到“积累”的表面作用,没理解到积累的深远意义。 

积累有助于表达,好的词句、精彩片断有助于学生说话和习作,这些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很多老师只看到学生积累的好词好句,学生在说话、习作时偶尔用上好词、好句就拍手称快。学生能做到这样,这当然是一大成绩。其实,积累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这一点。积累是一种“再生能源”,它反作用于再学习,一旦燃烧,它能产生巨大的能量,为我们的教育服务。它是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法宝。理解词义除了用到字典、词典外,还需要生活积累的参与。推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除了联系上下文,离不开自己各方面的积累。材料积累多了,知识面广了,能力增强了,基础平台高了,看问题也就全面了,学习新知的兴趣也就浓了,学习效果就好,在他以后的学习中,促使他更加努力学习,总结出适合自己而又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使自己的各种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