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目录 > 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 论文案例

读好书,更要动好笔墨

来源:原创  发布人:莫小香  发布时间:2016-06-01  浏览次数:
读好书,更要动好笔墨
——浅谈实现课堂教学开放之途径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莫小香  
摘要
当教师引导学生读好书的时候,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动笔墨的意识,要对怎么样动笔墨进行有效指导,同时,对学生动笔墨的效果进行评价,以使得学生不光读好书,而且动好笔墨。
关键字:读书  动笔墨  评价
最近,到一所学校去听语文观摩课。上课之前,习惯地翻看了几个孩子的语文书,发现一个现象:这些孩子对语文书保护得非常好,翻开语文书,发现语文书上也非常干净,学生几乎没在书上留下什么痕迹。笔者纳闷,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或许,教师在带领孩子学习的时候,没有让学生在书头文尾,写写勾勾画画的意识。因此,笔者深思:、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读书学习的时候要不要动笔?怎么动笔墨?对于学生在课堂内外动的笔墨,该怎么样有效处理?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对动笔墨读书进行如下思考:
首先,要增强动笔墨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教师所必须重视的问题。然而,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即便是一些优秀的观摩课,尽管教师非常重视面向全体学生,让想方设法每个学生都有表现和展示的机会,而且有的时候,给一些特别的学生进行个别的化的课堂关心与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为了教学进度的跟进,以及课堂中出现的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差距的调整,往往只关注到了少数优等生的表现,而更多的学生,尤其是一些成绩暂时有点落后的学生,却成了“陪学”,成了与课堂教学无关的特殊的观众。他们的“话语权”就这样被剥夺了。或许他们的表达不够成熟,想表达的欲望有的时候,被勇气挤占了,于是,他们想展示,也不敢举手,有话要说,但是不够精彩。即便是那些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回答也并非每次都非常精彩,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培养学生读书时动笔墨的习惯,增强动动笔墨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要用心指导动笔墨。
翻开苏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在教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9》中,插图中的黑板上,“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几个字眼吸引这我们的目光。那位教师在用心地指导着学生如何做笔记。的确,学生读书动笔的习惯需要老师悉心指导训练。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还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有成就的名人读读书做笔记的图片,还可以向学生展示高年级在读书动笔墨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同学的语文书。有了榜样的示范,学生便会对读书动笔墨有了外在的感性的认识。这时候,教师可以示范阅读语段或者篇章,边读边在书上做笔记,或者写下感悟,或者写下疑问,或者表明观点……这样一来,教师的现场示范便成了学生模仿学习的鲜活的案例。有了这样的细致的悉心指导,学生便会将笔墨与阅读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了。
再次,要精心设计动笔墨内容。
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动笔墨,让学生通过动动笔墨更深入地对话文本,对话作者,与文本主人公沟通心灵,这是教师教师在“内容”这一层面所要思考的问题。事实上,不是所有教材内容都适合引导学生动笔的,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动笔“内容”上进行深入思考。哪些教材适合指导学生动笔,哪些教材不适合。对于适合动笔墨的文章,什么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动笔,动笔墨的时候需要注意点什么等等,都须要教师进行有效设计。比如:学完了《林则徐》,面对林则徐的塑像,引导学生写下自己对林则徐的评价,表达自己对林则徐的敬佩之情。学了《月光启蒙》,引导学生写下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比如《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天鹅破冰的三小节文字非常感人,这里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思、悟,然后动笔写下自己的内心体会。再比如学完了《第八次》,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写写阅读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动笔墨的内容有重点,有要求,当然,其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最后,要及时评价动笔墨效果。
如果希望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所有活动都能高效进行,就须要对师生活动进行有效预设和巧妙处置课堂中出现的生成资源。很多老师十分重视课堂中,引导学生动笔墨写下体会与感受。而且在学生在动笔墨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室里巡回个别指导点评。但是,我们依旧会发现,学生书上的体会与感受,理解与分析,不完美,不完善甚至还有错误的地方。而对于这些现象的出现,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展示的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小组或者全班交流展示的情况,对自己说动的笔墨进行自评,或者他评,并且进行必要的修正与完善。比如在学习《天鹅的故事》一文的时候,学生读到“石头似的”,写下:这句非常好,用了比喻的方法,把老天鹅的身体比作“石头”。此时,教师就可以继续引导:“这块特别的石头,可是老天鹅的血肉之躯呀!大家还体会到了什么?”于是学生继续交流:“我感受到了老天鹅顽强的意志和奋不顾身的精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两个回答结合起来写在书上,完善自己的体会。
当然,引导学生读书动笔墨,不仅仅在阅读课堂。应该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课外博览群书,并且将在课内学到的动笔墨的方法和习惯用在平时的看书读报上,可以适当做做记号,表达自己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与感受,写写对人物的评价和阅读之后启迪等等。如果课外读物不是自己的,可以引导学生摘抄一写好词佳句,写写读后感受,或者给作品中人物写信等等。这样,时间长了,“不懂笔墨不读书”就会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这样养成了。
 
读好书,更要动好笔墨
——浅谈实现课堂教学开放之途径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莫小香  
摘要
当教师引导学生读好书的时候,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动笔墨的意识,要对怎么样动笔墨进行有效指导,同时,对学生动笔墨的效果进行评价,以使得学生不光读好书,而且动好笔墨。
关键字:读书  动笔墨  评价
最近,到一所学校去听语文观摩课。上课之前,习惯地翻看了几个孩子的语文书,发现一个现象:这些孩子对语文书保护得非常好,翻开语文书,发现语文书上也非常干净,学生几乎没在书上留下什么痕迹。笔者纳闷,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或许,教师在带领孩子学习的时候,没有让学生在书头文尾,写写勾勾画画的意识。因此,笔者深思:、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读书学习的时候要不要动笔?怎么动笔墨?对于学生在课堂内外动的笔墨,该怎么样有效处理?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对动笔墨读书进行如下思考:
首先,要增强动笔墨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教师所必须重视的问题。然而,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即便是一些优秀的观摩课,尽管教师非常重视面向全体学生,让想方设法每个学生都有表现和展示的机会,而且有的时候,给一些特别的学生进行个别的化的课堂关心与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为了教学进度的跟进,以及课堂中出现的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差距的调整,往往只关注到了少数优等生的表现,而更多的学生,尤其是一些成绩暂时有点落后的学生,却成了“陪学”,成了与课堂教学无关的特殊的观众。他们的“话语权”就这样被剥夺了。或许他们的表达不够成熟,想表达的欲望有的时候,被勇气挤占了,于是,他们想展示,也不敢举手,有话要说,但是不够精彩。即便是那些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回答也并非每次都非常精彩,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培养学生读书时动笔墨的习惯,增强动动笔墨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要用心指导动笔墨。
翻开苏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在教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9》中,插图中的黑板上,“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几个字眼吸引这我们的目光。那位教师在用心地指导着学生如何做笔记。的确,学生读书动笔的习惯需要老师悉心指导训练。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还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有成就的名人读读书做笔记的图片,还可以向学生展示高年级在读书动笔墨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同学的语文书。有了榜样的示范,学生便会对读书动笔墨有了外在的感性的认识。这时候,教师可以示范阅读语段或者篇章,边读边在书上做笔记,或者写下感悟,或者写下疑问,或者表明观点……这样一来,教师的现场示范便成了学生模仿学习的鲜活的案例。有了这样的细致的悉心指导,学生便会将笔墨与阅读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了。
再次,要精心设计动笔墨内容。
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动笔墨,让学生通过动动笔墨更深入地对话文本,对话作者,与文本主人公沟通心灵,这是教师教师在“内容”这一层面所要思考的问题。事实上,不是所有教材内容都适合引导学生动笔的,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动笔“内容”上进行深入思考。哪些教材适合指导学生动笔,哪些教材不适合。对于适合动笔墨的文章,什么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动笔,动笔墨的时候需要注意点什么等等,都须要教师进行有效设计。比如:学完了《林则徐》,面对林则徐的塑像,引导学生写下自己对林则徐的评价,表达自己对林则徐的敬佩之情。学了《月光启蒙》,引导学生写下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比如《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天鹅破冰的三小节文字非常感人,这里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思、悟,然后动笔写下自己的内心体会。再比如学完了《第八次》,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写写阅读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动笔墨的内容有重点,有要求,当然,其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最后,要及时评价动笔墨效果。
如果希望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所有活动都能高效进行,就须要对师生活动进行有效预设和巧妙处置课堂中出现的生成资源。很多老师十分重视课堂中,引导学生动笔墨写下体会与感受。而且在学生在动笔墨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室里巡回个别指导点评。但是,我们依旧会发现,学生书上的体会与感受,理解与分析,不完美,不完善甚至还有错误的地方。而对于这些现象的出现,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展示的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小组或者全班交流展示的情况,对自己说动的笔墨进行自评,或者他评,并且进行必要的修正与完善。比如在学习《天鹅的故事》一文的时候,学生读到“石头似的”,写下:这句非常好,用了比喻的方法,把老天鹅的身体比作“石头”。此时,教师就可以继续引导:“这块特别的石头,可是老天鹅的血肉之躯呀!大家还体会到了什么?”于是学生继续交流:“我感受到了老天鹅顽强的意志和奋不顾身的精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两个回答结合起来写在书上,完善自己的体会。
当然,引导学生读书动笔墨,不仅仅在阅读课堂。应该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课外博览群书,并且将在课内学到的动笔墨的方法和习惯用在平时的看书读报上,可以适当做做记号,表达自己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与感受,写写对人物的评价和阅读之后启迪等等。如果课外读物不是自己的,可以引导学生摘抄一写好词佳句,写写读后感受,或者给作品中人物写信等等。这样,时间长了,“不懂笔墨不读书”就会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这样养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