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电教研究专题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目录 > 电教研究专题 > 课堂在线 > 数学 > 数与代数 > 解决问题的策略 > 五年级

教学阅读(“李白喝酒”题的作者张遂)

来源:转载  发布人:许琴  发布时间:2009-12-08  浏览次数:
    我国唐代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张逐曾以李白喝酒为题材编了一道算题: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斗是
古代酒具,也可作计量单位)。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原有多少酒?”这是苏教版五年级教材中用倒退的策略解决的一个问题。
 
张遂
  
  张遂(僧一行,公元673――727年),唐朝魏州昌乐(今河北省魏县南)人。张遂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博览群书。青年时代到长安拜师求学,研究天文和数学,很有成就,成为著名的学者。
  武则天当皇帝后,其侄子武三思身居显位。为沽名钓誉,到处拉拢文人名士以抬高自己,几次欲与结交,但张遂不愿与之为伍,愤然离京,东去嵩山当了和尚,取名为一行,故称一行和尚。
  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得知一行和尚精通天文和数学,就把他召到京都长安,做了朝廷的天文学顾问。张遂在长安生活了10年,使他有机会从事天文学的观测和历法改革。
  在张遂以前,天文学家包括象张衡这样的伟大天文学家都认为恒星是不运动的。但是,张遂却用“浑天铜仪”、“黄道游仪”等仪器,重新测定了150多颗恒星的位置,多次测定了二十八宿距天体北极的度数。从而发现恒星在运动。根据这个事实,张遂推断出天体上的恒星肯定也是移动的。于是推翻了前人的恒星不运动的结论,张遂成了发现恒星运动的第一个中国人。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公元1656――1742)年也提出了恒星自己移动的观点,但比张遂的发现晚一千多年。
  张遂是重视实践的科学家,他使用的科学方法,对他取得的成就 有决定作用。张遂和南宫说等人一起,用标竿测量日影,推算出太阳位置与节气的关系。张遂设计制造了“复矩图”的天文学仪器,用于测量全国各地北极的高度。他用实地测量计算得出的数据,推翻了“王畿千里,影差一寸”的不准确结论。
  张遂修订的《大衍历》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历法,它继承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优点和长处,对不足之处和缺点作了修正,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最突出的表现在它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的速度与变化规律。自汉代以来,历代天文学家都认为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速度是均匀不变的。张遂采用了不等间距二次内插法推算出每两个节气之间,黄经差相同,而时间距却不同。这种算法基本符合天文实际,在天文学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不仅如此,张遂的《大衍历》应用内插法中三次差来计算月行去支黄道的度数,还提出了月行黄道一周并不返回原处,要比原处退回一度多的科学结论。《大衍历》对中国天文学的影响是很大的,直到明末的历法家们都采用这种计算方法,并取得了好的效果。
  公元724-725年,一行组织了全国13个点的天文大地测量。这次测量以天文学家南宫说等人在河南的工作最为重要。一行从南宫说等人测量的数据中,得出了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离就相差351里80步(合现代131.3公里)的结论。这个数据就是地球子午线一度的弧长。这与现在计算北纬34°5地方子午线一度弧长110.6公里,仅差20.7公里。唐朝测出子午线的长度,在当时的世界上还是第一次。一行从725年开始编订历法,至逝世前完成草稿,即《大衍历》,728年颁行。 《大衍历》结构严谨,演算合乎逻辑,在日食的计算上,首次考虑到全国不同地点的见食情况。《大衍历》比以往的历法更为精密,为后世历法所师。733年,此历传入日本。
  张遂在天文学上的成就,不仅在国内闻名,而且在世界上都有很大影响。他修订的《大衍历》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历法。日本曾派留学生吉备真备来中国学习天文学,回国时带走了《大衍历经》一卷,《大衍历主成》十二卷。于是《大衍历》便在日本广泛流传起来,其影响甚大。此外,张遂的天文学观点,有的比世界著名天文学家早一千多年。称张遂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天文学家,是丝毫也不过分的。
  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一行和尚(公元683---727年),俗名张遂,巨鹿人。他生活在弘道和开元年同谥号大慧禅师,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学家。
  张遂的祖父张公谨,是襄州都督,知天文精数算,对张遂有很大影响,使他从少年时代起就酷爱天文学和数学。当张遂到了青年时代,就有了推步日月、量度山海的本领,还写出了研究天体变化的学术论文《义诀》,成了有名的学者。
  当时,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看张遂才学出众,就有意拉拢他,企图博取“礼贤下士”的美名。张遂不愿接受聘请,又怕受到迫害,就遁入沙门,逃到河南嵩岳寺做了和尚,取法名为“一行”。此后,张遂四处周游,请教高师,使他的天文学和数学都有了更深的造诣,随之,一行的名字在社会上也显赫起来。
  玄宗开元九年(公元712年),太史频奏日蚀不效、历法不准。宰相张说介绍说:“僧一行精诸家历法,应令造新历。”于是唐玄宗就召见了一行,并让他主持修定新历。从此,一行就开始了专门从事天文历法工作。
  为了测准黄道的进退,即日月在轨道上的位置和运动情况,他协同兵曹(管机械师的官)梁令瓒和一些能工巧匠,精心设计、反复试制,成功完成了两架大型天文仪器----黄道游仪和水运天仪。一行用这些仪器来测定日月星辰的规道,运行周期及二十八宿的相距星度,正辰刻,定四季,修订了新历,起名《大衍历》。这个历法比当时流传的大明历(祖冲之撰)、皇极历(刘焯撰)、麟德历(李淳风撰),都要准确得多,对日本、印度的历法有过重大影响,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历法。
  一行在天文仪器的设计和制造方面达到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水平。比如水运浑天仪“铸铜圆天之象,上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变数”,用水冲动机械让其自转,一日一夜,正好转一周。浑天仪上还设有两个机械木人,“每刻自然击鼓,每辰则自然击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比外国自鸣钟的出现还早了六百多年。在一行主持下,朝廷派遣使者到全国各地进行天文例量,汇集大量资料。一行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研究,第一次提出了月亮比太阳离地球近的论点。他还打破了恒星位置永远不变的说法,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恒星运动的科学家。
  一行还编写了《开元大衍历》、《七政长历》、《易论》、《心机算术》、《宿曜仪轨》、《七曜星辰别行法》、《北斗七星护摩法》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