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电教研究专题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目录 > 电教研究专题 > 师生成果 > 获奖论文

数 学 学 习 的 生 命 线——学会探索

来源:原创  发布人:李云  发布时间:2009-03-27  浏览次数:

文章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4”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以“教师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进而发展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新需要的人材。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关键词:自主探索    促进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受凯洛夫的“讲解—接受”教育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学生学习过于被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使他们处于一种不断接受和再现定论的学习状态中,他们的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因此,在我们现在的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会思考,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同时,我认为也要提高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关键要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教师的责任就是创造含有丰富信息,使学生能够在其中积极思考、探究和进行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具有情境性、主动性、独立性、活动性、发展性、社会性等特点。
思考之一:创设一个能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
 人的认识活动与人的情感总是紧紧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主动地进行探索性学习,就应该启动学生的情感系统,充分调动与发挥情感因素在探索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对学习活动抱极大热情,克服困难,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激情与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探索知识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达到这种效果的最好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人一旦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就会产生一种求知的精神力量,甚至可以达到为此废寝忘食的地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这种“好动、好奇”的心理,恰当的设问,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很快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中去。在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中,最后我提出问题:我们在以前学过的一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又学习了整百数乘一位数,根据这些知识你还能推算出什么呀?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探索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学会知识的迁移,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思考之二:创设一个能让学生展现自我的成功机会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为此,教师要首先承认并保护每个学生特定的权利,把探索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的探究潜能。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语)。我们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而且要让学生有更多参与探索的机会和成功的情感体验。我想,只要我们相信学生,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条件,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给予自主参与的机会。并及时地发现他们创新的火花,这种潜能就会被开发出来,从而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中,先让学生描述周长的含义,并指一指长方形的周长,这时我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去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激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周长。认识完长方形的周长后,再次放手让学生探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思考之三:提供一个能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思考时间
 学生的探索活动不能没有问题作驱动,教师的教学不是把所有的提问都包揽下来,而是要善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所存疑,激发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不唯师不唯书,敢于奇思妙想。只有有了问题意识,学生的探索活动才能是主动的,才能带着问题去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探索活动才能收到实效。也只有这样,“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才能相互依存,相得益彰。长期以来的课堂教学格局是由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完全受制于教师提问的樊篱之内,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诚然,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发挥并不排除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启导。然而,全然不考虑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自主提问学习,这是对学生学习过程本质的扭曲。学生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对学习新知识的认知过程来说,不可能是有序的,问题也可能有浅有深,有的甚至无关本课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有的放矢地进行筛选调控,然后将问题进行罗列,组织学生逐一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合作研讨,加以解决。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得以体现。如在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中,出示情境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同时教师有选择地让学生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思考之四:留出一片能让学生展示个性的发展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要把认识成果转化为个体认识,学生的认识是再生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教师不要一味地牵强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喧宾夺主。这样做会大大克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还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的,探索问题的方式出有所不同。教师要善于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如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我并没有让学生先找有直接联系的条件,再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我的意愿走。而是把问题完全抛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交流合作中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最后的交流中发现有3种方法,并能说出各自的理由,这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同时也尊重学生的思维。
思考之五:构筑一个能让学生合作交流的互动平台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 “学习合作小组”;②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③教师的激励性的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缩小优差生的距离;④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完善认知,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思考之六:精当地组织学习材料,使探索活动成为可能并行之有效
    要使学生能主动地进行探索性学习,教师必须精当提供给学生可进行探索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使学生面对这种可视、可辩、可动、可思的学习材料能够有所作为。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能动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以活动的开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使探索成为可能,并行之有效。例如: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仅仅是静态的出示两个小朋友的秋游场景,让学生感受半个蛋糕用二分之一表示,学生势必是死记硬背,没有切身体会。因此,我直接让同桌的学生平均分一分装有8个长方形,2只水彩笔以及一个圆的学具袋,发现半个圆不能用以前所学的整数来表示,从而引出要用分数二分之一来表示,并初步地感受分数的意义以及整数与分数的区别。紧接着凭借数学事实(材料)和经验,通过深入思考与合作交流,他们的思维被激活,探究出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分数意义,并在分一分、涂一涂和比一比的过程中比较分数的大小,发现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每份就越少。在这一学习活动中,学生充分经历了这种多途径多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我认为恰到好处地提供给学生进行探索的数学事实和学习材料,就能使学生的探索学习活动成为可能,并行之有效。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在初中数学学科中,我们要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最后,我还想说说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自主探索要让学生有目的性,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动手操作习惯;
2、 探索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发学生的争论,让学生的思维擦出火花;
3、 探索的过程中还应善于播种情弦,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
4、探索后要求学生语言数学化——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探索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