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电教研究专题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目录 > 电教研究专题 > 师生成果 > 获奖论文

多媒体运用下的朗读方式

来源:原创  发布人:陈燕芬  发布时间:2009-06-17  浏览次数:

多媒体运用下的朗读方式

随着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教师的青睐,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已越来越多地走进中学语文课堂。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给现代语文教学带来了无穷的创新源泉,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多媒体参与语文教学的朗读过程,可有效地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培养其朗读兴趣,提高其朗读能力。

1、录音范读

苏教版语文教材有一整套与课文内容相配套的录音。录音发音标准,朗读到位,无论在语音、语速,还是语感方面都起到了样板作用,这是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无法比拟的。学生经过模仿,便会步步深入,做到有表情、有节奏。特别是上诗歌类型的课文,多媒体的这种作用更不容忽视。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教师从网上下载了此诗的朗诵。课堂上,电视屏幕一打开,悠扬、哀婉的乐曲随即回荡在教室中,学生们立刻沉浸在诗歌的氛围中。随着朗诵者朗诵的开始,学生对诗歌的情感有了进一步的体会。由于诗歌朗诵氛围营造恰当,学生朗读起来感情颇为饱满,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也就水到渠成了。

而且,录音范读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尤其是在古诗文教学中,录音范读就解决了教师反复范读的难题。

2.配乐朗读

配乐朗读就是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的一种教学方法。音乐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恰当的音乐,可以营造情境,活跃气氛,愉悦心情。在学生朗读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分析作品意境。当然,教师在课前要选择与课文适合的配乐进行伴读,一般说来,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这样的朗读就很容易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渲染的某种境界里去,既调动了兴趣,也培养审美能力。

在教授《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指导学生朗读“最妙是下点小雪……”时,教师播放婉转美妙沁人心脾的钢琴曲《初雪》,动听的旋律深深感染了同学,感情的蓄积和酝酿也水到渠成,在潺潺汩汩的音乐声中大家读得投入、沉醉。课后要求学生巩固朗读练习,找一首最喜欢也是和本文的风格最吻合的曲子,作配乐朗读,有条件的可以把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录制下来。

所以在教学时,选择与作品格调谐调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训练,让学生尝试与乐曲相融合,在审美追求中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和演绎,陶冶性情,升华思想。

3.录像悟读

录像悟读就是在教学时运用有强烈视觉效果的影片将其重点片断显示出来,以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显示学生喜爱的直观形象,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所营造的氛围中去。在讲《春》时,教者就用录像来再现课文中的画面,表现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学生从屏幕上见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地、绿绿地;风吹杨柳,柳条摆动;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竞相开放;连绵的细雨滋润着农田,农民披着蓑,戴着笠在辛勤地劳作;快乐的孩子们欢跳着,风筝在天空中尽情地飞舞……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尽情地品味,书面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春的美景,体会出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然后在录像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在有如亲临其境之中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朗读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综合朗读

将多媒体有机组合,构成教学信息传输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教学媒体群,共同参与到朗读教学中来,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动眼、动耳、动脑、动口的尝试、探求境界之中,这样,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有效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也会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教学《岳阳楼记》时,在播放整篇课文范读录音的基础上,重复播放精彩片断,插入切合课文主题内容的背景音乐,同时在屏幕上映出与朗读内容有关的画面,例如:晴天时的岳阳楼景,阴雨时的岳阳楼景等等,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地欣赏,反复体会语言的特点。学生的朗读便会水到渠成。

教学《海燕》这首散文诗的时候,考虑到教材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学生比较难于把握持的主题。于是采用多媒体循图入文:让学生观看海燕在风卷云集的海面上高翔的画面,感受到海燕矫健、勇猛、不畏强暴、勇于博击的雄姿。同时,播放朗诵录音,用形象的图像和富于感染力的音乐语言去调动学生感官,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然后,由教师交代高尔基创作此文的背景,学生自然而然的理解了海燕象征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