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电教研究专题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目录 > 电教研究专题 > 师生成果 > 获奖论文

新课程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原创  发布人:李云  发布时间:2009-12-22  浏览次数:

新课程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然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以思维为基础,没有思维就不能获得知识,没有思维就没有能力。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只有通过思维才能形成记忆,才能学会推理、分析、概括;只有通过思维才能培养联想,锻炼迁移。

关键词:前思、联想、思维能力、课堂教学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方式是接受式的。我们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过渡时期。各方面从依赖性向独立性转化,这个时期是心理发展,产生许多质的变化的时期。学生的认识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和注意等心理因素。其中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言语而实现的。青少年时期,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要地位,并且逐渐从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且由于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其认知结构还不完善,认识水平有待提高,他们还不能完全独立地完成学习过程。因此,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水平,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将来在为人处事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本人就对学生学习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谈以下几点看法:
1. 培养学生的前思习惯
 所谓前思,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不是急于依据题设条件进行常规的解题,而是在正式解题之前对问题的特征和实质进行充分的思考,在这里,要做到以下几点。
 1.1让学生在前思中多“读”------找出关键词句
    大家知道,在数学问题中常常会蕴涵着一些不易被学生发现的隐含条件,这些条件能否及时得到解决或处理,将是学生思路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能否获得最佳解题途径的根本所在。因此在解题之前要求学生多读题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读的时候,可让他们从中找出关键词句,让学生多读多思多讨论,最终可让他们发现一些隐含条件,为解题带来方便。
例如,在初中应用题的教学中,常常有一些学生因题中的条件是隐含的而不能够正确解题,这时我常常提醒学生要多读题,找出题中的关键词句,从中发掘出更有价值的信息,为解题带来方便。
1.2 让学生在前思中多“揉”------重点分析词句
对于一个稍有难度的数学问题,学生常常会感到题设条件太少或是所学知识难以直接运用,这是缺乏前思习惯的又一特征。事实上,我们只要引导学生在解题之前对题设条件和结论充分的揉合,这样就有可能产生一些更有用的新条件和结论,从而使问题获解。
1.3 让学生在前思中多“探”------培养一题多解的能力
学生在解题中,也应引导学生多多进行探索,并要求他们不要对现有问题感到害怕,要培养他们有目的的探索。一路走不通则另选一路走,多想方法,多动脑子,只有多动脑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这也是一题多解所要达到的目标。一题多解还是很有必要的。
2. 培养学生联想的能力
  在教学中常常发现许多学生在碰到稍难一些题目时会觉得“无从下手”,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的思维比较呆板、不灵活、不能把所学的知识有机的揉合起来,为解题找途径。在这其中有着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不善于联想。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借助联想培养起来的。联想是由某种概念引起其他相关概念的心理过程,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实质就是根据一定的意识导向对表象进行再现、加工、改造和组合,因此联想可以使思维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情况经常创造联想情境,正确引导学生开展多种联想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数学解题中的联想就是由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以及要求的结论联系有关的定理公式,通过发散性思维产生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探索”到解题的途径。
  2.1 教师先要能联想------这是学生联想的基本保证
    古代大诗人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有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学要求素质教育,这些都指明了教师的基本任务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不是教学生去死记硬背,而是去影响学生的思维方法,形成他们独立的学习和工作方式。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联想的思想方法,时时给学生以示范,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方法去做,去练,慢慢地,学生就可学会根据现有的知识去联想,把所学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独立的完成其思维过程,为今后的解题及处理问题铺平道路。因此,教师会联想是学生学会解题的基本保证。学生只有学会联想了,才能使其思维更广阔,解题更方便,得心应手。 
    2.2 联想更要重“双基”------这是学生联想的前提
    邓小平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世间的万物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但其实质是唯一不变的。在数学上,各种各样的数学题目只是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实质是脱离不了各个基础和各个知识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的。因此,“双基”是学生联想的前提。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况且联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建立在比较扎实的知识与技能的领域上的,因而必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所需的基本技能,方能使学生出现并完成由一个事物转化到与其相关联的另一个事物的思维过程。
    2.3 数形结合是联想的有效方法
    学生的思维还不完整,通过联想可以使其达到或趋于教完善的水平,他们若要更好的解决问题,还必须要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反映了客观事物深层次的内在联系,数形结合能启迪联想,进而产生灵感,使问题转化或找到数学模型,或者回到基本概念,使问题变成原来我们熟悉的类型,这样就可以找到问题的关键,探寻到解题的正确途径。
    2.4 要抓住机会联想,多方探索
    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两方配合,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给学生时间去联想,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思考,给学生一个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机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充分去联想,去发挥他们的思维活动,多联想,多思。让他们从多个方面去探索,挖掘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巩固和完善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我们可以在不经意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种带有创造性的学习方式也将必为学生所接受和应用。相信学生定会受益无穷!
3.要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兴趣,促进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同学们认识到数学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新教材中安排的“想一想”、“读一读”不仅能扩大知识面,还能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是比较受欢迎的题材。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进行提高,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
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要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能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就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2 培养学生的思维情趣
 情趣,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关,与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关,与学生所处的环境有关。激发数学思维情趣,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认识探究未知,获得探究、发现、成功的乐趣。所谓“未知”有两种情况:一是确实不理解,不懂;二是应该理解的却因为不关注不探究而未知。这两种情况,研究后者,更具“柳暗花明”的情趣。思维的情趣与生活结合,无形的变为有形的,抽象的变为具体的,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获得“已知”,到生活中解决“未知”,学生的思维情趣中就有了“发现”的快乐,“成功”的满足,“追求”的倾向。
3.3 鼓励学生独立思维
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先生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他主张“以使学生练习之多寡判断教育之优劣,能使学生有充分讨论参与之机会,方为良师。”因此,我们的教学要重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练习、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中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是现在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