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电教研究专题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目录 > 电教研究专题 > 他山之石 > 专题讲座

回归生命的教育

来源:原创  发布人:曹雪红  发布时间:2010-01-20  浏览次数:

回归生命的教育
一、生命:教育的原点
认识生命:
物性的观点
神性的观点
人的生命的双重性:自然生命、超自然生命
人类学的考察:教育因生命而发生。兰格维尔特指出“人是教育的、受教育的和需要教育的生物,这一点就是人的形象的最基本标志之一” 。
生命化教育: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促进生命的成长和完善。
生命的特性:完整、自由、独特性、超越、可能、开放、可持续,等。
二、教育中生命的遮蔽和阙失
1、唯材教育对生命完整性的肢解
“教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通过教育的塑造,人被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受教育的全部目的,这样,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精神属性” 。
教育只教人掌握“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引导受教育者对“为何而生”的思考。
2、符合论知识观对生命灵动性的压抑
现代主义的知识观是符合论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确定性和中立性。
符合论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固定的、普遍的,是外在于人而存在的,它是有待我们发现的客观存在。我们的任务是“发现”知识,而不是创造知识,学生和教师是知识的旁观者,而不是创造者。因此,教学是让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让知识走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同钦差大臣,知识就是“圣旨”,学生是俯首听命的臣民。
3、划一性的制度对生命独特性的阉割
教学是划一的,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要求,按年龄统一地组成一个班级,而不管这个班级中的个性差异。教学时间和空间被分成无数的小单位,每个单位都预先为学生设置了任务,在使每个学生有“轨”可寻之时,也使他们失去了个性化“选择”的自由。这是“制器”而非“育人”。
三、让教育与生命同行
1、教育关注完整的生命
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促进精神生命的发展(知识、智慧、情感与人格)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
2、教育凸显生命的灵动
把儿童看作生命发展的主体,始终珍视他们发自天性自然的那种主动权 。
还儿童精神发展的自主权,让每个学生的心灵更为自由。反思现代主义的符合论知识观,走向多元、开放、个体和情景性的后现代知识观,倡导一种多元的教学观。
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一种唤醒(雅斯贝尔斯),把个体内在的天赋本性引发出来,多给他们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使之有思维的自由、心灵的自由,通过讨论的方式,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育张扬生命的个性
张扬生命个性的教育,固然要反对整齐划一的制度,反对不顾儿童个性差异的模式化教学,但并不意味要走向另一个极端,连制度和计划都不要了。这里的关键是如何使制度和计划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教育的基本作用,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

结语
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生命是完整的,是自由的,是独特的,致力于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使命。
参考书目:
《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生命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教育的人学视野》,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