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四自”精神的实践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目录 >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四自”精神的实践研究 > 理论学习

“设计自问”挖掘学生潜力训练创新思维

来源:原创  发布人:蒋雪娟  发布时间:2019-06-17  浏览次数: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提问技 巧,巧抓要点妙设问,以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对广大语文教师提出的一大难题与挑战。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精心设计,巧妙置疑,以问题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的激情,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性活动中来,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关键词】设计自问;创新思维;小学语文教学 
  设计自问是学生对问题的设计,过去的教学中,教师们设法向学生提问,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今天又有多少同行通过各种提问策略和技巧来引导学生生成新的意义和价值,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本着我的经验,在此我要谈的是阅读教学,初读、熟读后学生自问,踊跃设计问题,又在读、思、议、中解决问题方为上策。学生会设计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分阶段设计提问 
  学生初读会对生字、新词、句、文章整体感知进行问题设计。学生熟读时会对重点词句进行问题设计。理解内容后会对某些问题进行问题设计。我在执教《将相和》中的“渑池之会”。我抓住了学生爱分胜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问,并让学生围绕问题充分展开讨论,激活了学生思维,创造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不断闪现,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我首先设问: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在渑池之会上,赵王和秦王究竟谁战胜了谁?这个问题挑起了学生思维的矛盾,课堂里一下子像炸开了的油锅,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说战成了平局,有的说秦王胜了赵王,有的说赵王胜了秦王。面对这种争论不休的局面,我没有一钎定音,而是让学生细读课文,分小组进行讨论。变争论为讨论,结果学生意见得到了统一,大家都认为在渑池之会上是赵王战胜了秦王。紧接着我又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争着发言。生甲:“课本上说秦王没占到便宜,我推想一定是赵王占到了便宜,所以我认为赵王胜了秦王。”生乙:“赵王为秦王鼓了瑟,秦王也为赵王缶,但秦国是大国,强国,赵国是小国弱国,因此可以说是赵王胜了秦王。”生丙:“还有,赵王鼓瑟是秦王让他做的,而秦王击缶是赵王的手下蔺相如让他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赵王胜了秦王。”生丁:“我是从乐器的声音中听出来的,瑟主声音优雅动听,赵王鼓的是胜利之歌,而秦王击缶的声音像敲破罐子的声音一样,所以我觉得赵王战胜了秦王。” 
  二、问题的自化过程 
  1.小组讨论。学生预习后把明白的或弄不懂的内容设计成问题记录下来,在小组上研究,在小组讨论时就会深入理解内容,解决一部分问题达到自问自化。 
  我在教学《索溪峪的“野”》时,学生通过自学后,小组讨论时就解决了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如:“野”在本课的意思?勾画段落的总起句,从段落的总起句你明白了什么?你喜欢山之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能说出理由吗?(作者想象好采用了拟人的写法)……学生在自问中深入理解了内容。 
  2.集体订正自化。小组讨论后余下的问题由全班同学讨论,有的问题通过讨论就能解决问题,有时几个学生的答案,归并一起便是比较正确的答案。当然也有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有学生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点拨,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提问与学生自问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自主性、创新能力为重要目的。如我在教学《金色的脚印》一文时,学生们就提出这样的问题:金色的脚印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学生们结合最后一段的自读,能回答表面意思:狐狸们的脚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光。 
  然而又有一个学生问:“还有深层的意思吗?”学生们相对目然。 
  一生回答:“那是狐狸对孩子的爱闪着光芒。” 
  生2:“不,那是狐狸与正太郎的友情闪着金光。题目应是《狐狸与正太郎》” 
  面对学生们的争执,教师相机引导,你们表现很好,通过自学有自己的见解,金色的脚印有深层的意思这可以肯定,但究竟是什么意思,哪个题目好,这还需要大家进一步的研究讨论。于是老师指导学生研究两个问题:一是狐狸去救小狐狸有哪些办法?二是正太郎对狐狸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后来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学生们通过读、思、问、议、悟最后依靠自已的力量,深刻的体会到了金色的脚印的深层意思。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拓展思维,着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 
  三、交给学生方法,提高设计提问的水平 
  学生设计提问有一段过程,由不习惯,再由习惯到会设计,会有水平的提问。每个时期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同,不习惯时只要能提问都行,习惯了再向有水平的提问发展。教育学生自读自问,问中求团结,问中求创新。 
  1.就文题提问,每教一篇课文,我都要学生自问,你读了题目明白了什么,有什么要问的,学生往往思维活跃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 
  2.充分重视段落提问,《月光曲》一文的三部分,学生发出了这样的问题:贝多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兄妹俩生活状况怎样?贝多芬为什么要进屋给兄妹俩谈第一首曲子,纯熟是什么意思?兄妹俩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不勤劳吗? 
  3.读中思考才能提出好问题。如学生读了《田忌赛马》一文后,通过思考发出了这样的问题:田忌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呢?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自问道:妈妈爸爸的教育方法如果一至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生读后能进行反向拓展的思考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提问水平不仅已达到一定的高度,而且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四、营造设计问题的课堂氛围 
  创设良好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都敢于提问,无论对学生们提出的什么问题都给予肯定,不否认不讥讽,善于由浅入深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教育学生尊重同学的发言,只要肯站起来问就是好样的,一个学生站起来提了一个问题,另一个学生小声说:“这么简单还提,哪个都晓得。”教师立刻给予帮助,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想问则问,谁学习提问都有一个过程,大家只有团结合作互相帮助,才能取得成绩,因此,课堂上学生尽情倾诉。坚持下来后,效果很好。在教学中担心学生自问会破坏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完全是多余的,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时,不仅学生学得愉快,教师也非常轻松。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课堂提问也应该坚持面向全体的原则。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无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因为难度太大,而且也不现实,但是我们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不同的学生,使各类学生都能收获答问的喜悦,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另外,当有的学生在答问时,还应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并就同学的回答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做涉及的面就很广,无论答问的学生,还是旁听的学生都能积极动脑,达到启发学生心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