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四自”精神的实践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目录 >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四自”精神的实践研究 > 成果展示 > 研究论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来源:原创  发布人:蒋雪娟  发布时间:2019-06-18  浏览次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蒋雪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意指: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日本学习方法研究会会长石川勤先生说:“所谓预习,也就是在上课之前,要明白自己想学什么,想知道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上课。这样一来,课堂学习就会充满活力,学习不再是别人的事,自己就会变成课堂的主人。”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通过预习可让学生对新学内容处于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便于增强听课的效果,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因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预习方面入手,加强指导,强化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技能,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效果。我是一名低年级语文老师,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预习能力更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初始阶段应以激发预习的兴趣、指导预习的方法和享受预习的乐趣为主要切入点,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及良好习惯。

一、兴趣领路,培养孩子的预习习惯。

众所周知,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预习兴趣是预习效果的关键。在预习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觉地养成预习的习惯。

1、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激发预习兴趣。

如果一个人能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快慰,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因为学生的好胜性很强,所以作为教师要抓住他们“好胜”的特点,善于掌握有利时机,鼓动、诱导、点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从中获得喜悦和快乐。这样再从乐中引趣,从乐中悟理,更进一步增强学生预习的兴趣。

1)谁愿当小老师?

拼音是小学教学的第一道难关,也是小学教学中最枯燥、最乏味的内容之一。再加上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这就使得原本不吸引人的拼音教学难上加难。然而,拼音教学又是帮助学生识字、学好普通话的有效工具,为了使学生尽量掌握汉语拼音,很多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巧妙创设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根据多年低年级教学经验,我觉得重视预习也是不容忽视的。

开学初,每个学生发到了一盒与课文配套的录音磁带。在上新课之前,我都会布置学生回家听录音机里的老师读一读要学的新内容。课上,我很少范读,经常会对学生说:“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当“小老师”,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多么光荣的事呀,因此每每我的话音刚落,许多学生就抢着举手要求起来领读。当学生读得好时,我会说:“你真是个了不起的‘小老师’,声音响亮而且非常正确。”并对其他学生说:“让我们一起跟着他读。”很多学生为了能成为“小老师”,在家读得可认真了。

2)比比谁做得最好?

在学习课文时,预习的要求高了,也复杂了。预习一篇课文既要圈出生字,标好自然段,还要跟着录音机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尤其是后一个要求,虽说拼音已经学完,但很多学生还是不能熟练地拼读音节,很多学生把一首儿歌顺利地读下来都觉得困难,不要说是一篇文章了。于是有些学生产生了为畏难情绪,不愿意预习了。如果学生在家不预习,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这还谈何高效?

为了调动孩子们的兴趣,我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在班上开展了“比比谁做得最好?”竞赛活动,给做得好的学生加“小苹果”。通过评比,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2、巧用合适的课堂评价语预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儿童的这种需要更为强烈,人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赏识,人人都需要他人的鼓励。《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激励性的评价,尽量从正确加以引导。”因此,教师充满激励的评价语言可以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如,在抽查学生朗读时,发现读得好的学生,我会这样说:“你读得很好,看来你在家里认真预习了,大家都要向你学习。”“哇,老师还没教,就能读得这么正确、流利,真了不起!”“你读得真好听,老师都要向你学习。”等等诸如此类的亲切明朗、热情洋溢的话语,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感染?怎么会不努力?怎么会不上进呢?

二、方法铺路,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预习中提示的一个个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把把钥匙,要教会学生领会这些方法,用它们去开启知识宝库,指导学习实践。然而一年级的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需要老师手把手的指导。教师可以开设预习课,教会学生掌握预习方法。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

1、给课文标自然段 。“标段”是预习的第一步,也就是在预习时,学生在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前面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从而对文章有一种感性的认识,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个自然段构成,有的自然段由一句话构成,有的自然段由几句话构成。这种认识对阅读写作会有较好的影响,能懂得自己作文也可以这样安排段落层次。

2、到文中圈出生字。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以识字、解词为主,在完成第一步“标段”后,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学会的生字到文中圈出,由于在课文中四会生字和二会生字没有明显标志,这样用两种不同的符号一圈,学生就会明确哪些是四会生字,哪些是二会生字,然后读准字音,并借助工具书组词,适当时可以要求扩词,并选词造句,做到这些,学生基本扫除了字词障碍,在学习课文时会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加深对生字新词的理解,印象也就比较深刻。
    3
、分步朗读。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教师而言,它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它既是语文能力也是学习方法。课文一定要朗读,而且应该放声朗读。朗读不仅训练自己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课文时,可分为三步来进行:
  
1)第一步为初读,主要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对课文内容进行一个整体了解。
  
2)第二步是有感情地朗读,加深读课文的理解,理清课文脉络。

3)第三步是细读,通过细致地朗读,提出疑问,解决问题,实在不明白的地方用“?”在其右边标出,在上课时特别留心听讲,努力把问题弄明白,这样课堂效率就提高了。
     4
、了解背景、搜集整理资料。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或者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为此,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待到课上,可借此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

    在指导学生预习方法时,我们还要注意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般,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我只是让他们达到三级预习目标:一、标出自然段,二、圈出生字,读准字音,想想怎么记住生字。3、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学生到了二年级,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再提出以上预习四步法。

三、享受乐趣,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让学生自己学进去,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他们就能感受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增长能力的快乐。

1、在预习中学会自主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所关注的课题。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甚至比掌握语文知识更为重要。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在预习中学生学会了阅读文章的方法,在预习中学生提高了阅读文章的能力。

2、在预习中树立了自信。

不知大家是否有这样一个体会,当你提出一个问题时,敢于回答的学生往往比不敢回答的学生来得自信。假如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那么他对内容的熟识程度要比没有预习的同学来得强,回答问题正确的概率一般也要比其他同学高,课堂上的表现也会显得得心应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一册《识字4》时,当我提出让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昆虫时,预习过的学生把手高高举起,显得跃跃欲试,而没有预习过的学生则眼光躲闪,这分明是在对老师发出信号:老师,我不会,请不要来为难我。这样鲜明的对比,足以让我们信服:课前预习确实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有这样一句名言:“预习是合理的‘抢跑’”。我觉得很有道理。是呀,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一开始就“抢跑”领先,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使学习变为主动,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