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四自”精神的实践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目录 >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四自”精神的实践研究 > 成果展示 > 研究论文

想象,建起阅读与习作的和谐共振

来源:原创  发布人:殷维红  发布时间:2019-06-19  浏览次数:

想象,建起阅读与习作的和谐共振

【摘要】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聘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在习作表达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激起学生联想的激情,激起学生无穷的想象,各抒已见,畅谈各自的感受。表达对美的珍爱,赋子万物不同的特质和乘性,彰显孩子们真力量,真人格。沉淀“脑的知识”,唤醒“心的知识”。把小学生的写作,看作是满足孩子自己表达的需要,少一些功利性的焦虑,让习作更好地滋养孩子的心灵,文笔。因为有生命,有灵魂的写作是一种人格的修炼。

【关键词】 想象  阅读  习作

生命应当被激活,被激活的生命天然追求意志、情感、思维。伴随着全社会对母语的关注,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于是,摆在孩子们面前的文章越来越深奥,文本的作者和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有时简直难以逾越。而习作表达更是无限度地要求文学性。老师心知肚明的事实却是:日常统考也好,小升初考也好,中考也好,由于阅卷时间的限制和阅卷者水平的参差不齐,假大空的满分或高分作文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耻辱。为了太不可靠的几分之高,学生付出的代价是从小学会并且习惯虚伪,这样的人胆怯自私,基本无力为自己和别人带来真实幸福。作为教师,有责任满足并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在阅读理解和习作表达之间建立起和谐共振,那就是激发每一个孩子内心深处的想象。

一、激活文字,领略内涵。

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聘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在教学《放飞蜻蜓》一课时,孩子们能够初步认识到蜻蜓的可爱和奇特,但如何才能引导他们真切地感受到陶行知先生对孩子们的宽容慈爱,进一步认识到陶先生对生命的尊重呢?怎样才能激活同学们对文字的兴趣和探究的愿望呢?我紧扣文本,先让同学们提出在阅读过程中不理解的字词,于是 “七嘴八舌”“孑孓”“征询”“田埂”……一个个关键词映入大家的眼帘。同学们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纷纷交流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但是,在说到“田埂”一词的意思时,孩子们词穷了,有的边说边用手比划着:田硬就是那细细的、长长的田间小路。随着这形象的语言表达,同学们的眼前仿佛就有了这么一条小路。但心里却依然觉得缺少些什么。现在的孩子见多了平坦的水泥路,却从未见过真正的田垣,更不可能几个小伙伴一起坐在田烫边和师长聊天的经历。但孩子们和家人围坐在公园的草地上嬉戏玩耍的情景这是大家所熟悉的。于是我启发同学们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同学们的表达渐渐有了生活的气息:“田埂又松又转”“田垣特别窄,像走平衡木似的”“走在田坪上能闻到淡淡的泥土气息”……通过想象,孩子们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头顶蔚蓝的天空,脚踏松软的泥土,暖暖的春风拂过脸颊,淡淡的花香扑鼻而来,陶先生和小伙伴们随意地坐在田垣边,他们像朋友,更像家人似的,一起仔细地观察研究蜻蜓的生活习性,探讨蜻蜓的尾巴和眼睛的奇妙之处,一起感受这个小生命的神奇可贵。通过这样的想象,同学们走进了文本,走进了那群天真纯朴的孩子,更走进了陶先生,感受到陶先生虽然知识渊博,却那么的和蔼可亲。这田便边的一番交谈,无论是对亲情知识的讲解,还是对孩子们的行为品德的感化,都比任何一位老师在教室里侃侃而谈的效果要强。

二、激发热情,彰显个性。

教师要自觉限制自己的权利,尤其是课堂的话语权。作为语文老师更要警惕贪多求深,警惕对于文学的、诗意的语言追求,因为最珍贵的东西恰是朴实的、至简的。比如孩子们的脸色是否红润?眼睛是否有关?对于老师讲述的文字描述的内容能否产生共鸣,激起无穷的想象?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斯坦纳说:教育就是教会人正确的呼吸。梅尔·列文在《破革而出》里面指出:写作是一种输出,是把头脑里的思想转换为可以在公众领域交流、讨论的书面文字,是最难的事情。

春天来了,各色鲜艳的花儿都开了,孩子们驻足花前,屏气凝神,欣喜的不仅仅是眼睛,整个人都是舒畅的,每个细胞都是活跃的。语文老师当然不会错失良机,但怎样指导孩子们来表达出各自的真性情来呢?相信不同的孩子面对着多姿多彩的美景时,肯定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就把这些花儿和自己所熟悉喜爱的事物联系起来,这广泛的联想必然引起丰富的想象,孩子们的想象被激活了,那笔下各种不同的花儿,自然也是超凡脱俗,清新集永的。仅仅是描述那些花儿迷人的颜色,孩子们的想象就足以令人惊叹:那桃花的颜色粉中透白,仿佛是婴儿粉嫩的皮肤,一碰就会有水出来;那樱花却是白中带着几缕红色,宛如婷婷的少女,清纯中夹了一丝娇媚,那边的花儿怎么这样奇特?红色的花瓣上还镶着一圈白宝石,妖艳而不失大体,而我最喜欢的还是纯粉色的花朵,那朵朵花啊,不知是被同学们看羞了,还是被春酒灌醉了,竟一直红到耳根。在习作表达的过程中,唯有尽可能地激起学生联想的激情,激起学生无穷的想象,各抒己见,畅谈各自对花的感受和赞美,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珍爱,才会赋予不同的花儿不同的特质和乘性。孩子们由美景到美文,其间所爆发的想象力,思想力是老师始料不及的,更可贵的是孩子们真力量、真人格的彰显。

三、激荡思绪,滋养心灵。

“不怨天,不尤人”“但问耕耘,莫问收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小学生能够背熟的名言,绝大多数人穷其一生也不能进行践行一二。这些至理名言,如浮云微伴在头脑,却很少作为种子沉到心底,我们多的是“脑的知识”,缺乏的是“心的知识”。如果说阅读是输入,那写作就是一种输出。小学生的写作,同样是为了满足孩子自己表达的需要。至于考试,就那么回事",想透这一点,参透这一层,少了基于功利性的焦虑,习作反而能够更好地滋养孩子的心灵,文笔。甚至可以说,有生命,有灵魂的写作是一种人格的修炼。

校园里种了很多四季常绿的植物,主要有竹子、桂花和香樟。秋天到了,竹子更加苍翠,桂花散发出醉人的浓香,香樟树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习作课上,同学们一边仔细端详手中的叶片,一边听老师讲述:一阵风吹过,落下很多香樟叶,正面深红,背面粉红,正面光滑油亮,背面像蒙了一层纱布。拣一片放在鼻子下面,就有一股微微的香气。又一阵风吹过,地上又落了一些叶子,树上还挂着不少快掉的红颜。在秋天,不光枫叶是红的,香樟树叶也会变红啊。昨天的叶子已经变暗,变硬,那前几天的叶子呢?我让孩子们把手中的枯叶轻轻一揉。“哇!”孩子们的轻叫声中,枯叶的碎片“哗哗”响坠。“为什么会这样?”我问。“天太干了!”“是啊,天气太干了,已经整整一个月没下雨了。”我接着说道:“这些叶子从树枝头落下,就是为了给大树节省水分,保存大树的生命,这些叶子多好啊!就算过两天它干枯了,我也一样觉得她很美,很香。走在秋天的校园里,捡起美丽的香樟落叶,我的心一天比一天疼,一天比一天急,我在急切的盼望,我盼什么呢?”“盼望下雨!”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昨天晚上,老天终于下雨了,夜里听着雨声,我觉得那是什么? ”立马有小手高举:“我觉得这是一支好听的歌。早晨走在校园里,我也想放声唱一首歌,因为我喜爱的香樟树这次可以喝足水了。”枝叶关情,在这里,树叶,不仅是观察描写的对象,而是与孩子们发生“生命连接”的亲人。孩子们想到了课文《做一片美的叶子》,想到了许许多多像叶子一般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清洁工人、医生、教师、解放军叔叔……想到无数为建设祖国奉献自己的可爱的同胞。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妙词”“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在一刻千金的课堂上,教师应当做的是引导启发孩子们放飞思绪,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双翼,在阅读理解、领略内涵与习作表达、滋养心灵之间建立起和谐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