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小学书法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目录 > 小学书法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 研究活动 > 教学设计

《四点底》教学设计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姚烨  发布时间:2022-06-23  浏览次数:

《四点底》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四年级学生,通过三年级一年的书法练习,已经掌握初步的笔画书写方法。通过点的练习,掌握点在形状和结构上的变化。四年级的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常州人民的阳湖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像大树一样根植于他们的内心。所以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人文元素,在教学成果上也提供完整的展示,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书兴趣。

【教学目标】

1. 了解《九成宫醴泉铭》中“四点底”的笔画与结构特点。

2. 借助教学指导,初步掌握“四点底”和“無”“然”“照”三字的书写、结构规律。

3. 通过教学提高学生读帖、临帖的能力,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怀,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四点底”、掌握“然”“照”二字上下的结构特点。

2.教学难点掌握四点底的大小变化以及方向变化

教学准备课件、毛笔、书写纸、墨汁、作品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

1.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与常州休戚相关的名人,他既是大文豪,又是著名的书法家,你们猜他是谁?对,他是苏轼。(出示苏轼图片)苏轼和常州有着一段不解之缘呢。

 (播放东坡公园的介绍视频:北宋年间,苏轼被皇帝赦免从海南返回四川眉山老家,病魔缠身的他自感时日不多,来到江苏常州便去世常州百姓们为了纪念他,建起了东坡公园。五百多年,已是清朝皇帝的乾隆来到了这里,见到此情此景便大发感慨。随后又来过几次,每次均有诗文呈现。

2.过渡:苏轼这么喜欢常州,乾隆皇帝也六下常州,是因为常州是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通过回忆一代文豪苏东坡的事迹,感受家乡常州的魅力。拉近学生和苏东坡的距离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创设充满浓厚情感的课堂氛围。

二、观察练习,掌握技能

1.了解四点底

1)(多媒体出示红色的“四点底”)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这个“四点底”特别有意思。在古代,大部分“四点底”是火的意思,我们来看一看是怎么演变来的。

2)播放视频感受“火”到“四点底”的演变。

2.分析“四点底的书写要点

1)观察“四点底”的形态特点

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个“四点底”,它的形态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交流)

预设1:每个点的大小都不一样。

预设2:每个点的形状也不一样,有的长,有的两头尖、中间圆。

师点评总结:同学们观察地很仔细,找出了“四点底”在形态上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了动态美师板书(形态不同有变化

2)观察“四点底”的间距特点

四个点的间距是怎么样的?

预设:四个点间隔的距离差不多。

师点评总结:你发现了“四点底”之间的间距是匀称的,并且排在一条线上师板书:(间距匀称排一起

3)观察“四点底”的方向特点

师出示辅助线,你发现了“四点底”在方向上的什么特点?

预设:向外延伸后聚集到一个点上。

师点评总结:这4个点看似分散,却朝向一个方向,它们头尖向上,像燃烧的火焰一样。师板书:(朝向一致聚中心

3.书空感受

1)刚刚我们从“四点底”的形态、间距、方向等方面进行了观察。同学们请伸出你的手跟老师一起来感受。

2)教师现场书写示范:左点斜切轻入笔,向下渐行渐按,往右下提锋收笔。第二个点略长些。右边的两个点方向向右倾斜,与左点反方向行笔,注意间距匀称,四点之间要呼应。

4.学生练习点评

1)请同学们提笔试写一个“四点底”。

2)学生书写时,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头正,身直、臂开,足安。正确的坐姿帮助我们把字写地更端正。

3)学生从形态、方向、间距这三个点评价自己写的“四点底”。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点在形态、间距、方向上的异同,掌握书写要领,初识四点底;通过书空感受运笔方向。通过老师范写,自主练习、自我评价,让“四点底”的书写入纸。学生在动眼、动手、动嘴、动脑中立体的全方位探究,从而掌握书写技能。)

5.学写“照”

1)过渡:同学们的“四点底”写的很稳。就像常州人的精神一样堂堂正正。

2)苏轼写了一首诗《雨中明庆赏牡丹》,其中有这样一句:霏霏雨露作清妍,烁烁明灯“照”欲“然”。诗中描写了牡丹花在密密的雨露中开得清秀美丽,夜晚在明亮闪烁的灯光下,它红艳得像要燃烧一样。这个“照”字用的特别妙。

3)“照”下面就有“四点底”,(多媒体“四点底”)这两个“四点底”有什么不同?请你从形态、间距、方向上说一说。

预设1:“照”字的四个点在间距上分得较开,“四点底”点和点的间距靠地紧一些。

预设2:点的形状不一样,“照”的点较短,“四点底”的点较长。

预设3:“照”字的“四点底”,前3个点都向右出尖,指向右上的笔画。

师小结:是的,“照”字的“四点底”静中有动,多为挑点,表现出一种笔断意连的动态美,即便高低略有错落也能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4)按照口诀,教师书写

老师来写一写“照”字。“照”字的日在米字格的中线左边,日字要写的窄一些,长一些,三个横画的距离要匀称。右半部分的撇高于日字,口字第一笔与撇相呼应,整体形态要内收。写“四点底”时,要注意与右上笔画的位置关系,超出字的上半部分。

5)学生练习讨论点评

同学们练习2“照”字。写完后同桌先讨论一下,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评价同学的“照”字。

6)过渡:从同学们的“照”里老师感受到了常州精神之魅力。

6.学写“然”字

1)让我们再次回到苏轼的《雨中明庆赏牡丹》中,牡丹在明亮闪烁的灯光下,它红艳得像要燃烧一样。在诗词中,“然”是不是错别字?为什么不用燃烧的燃呢?

师点评总结:原来,“然”就是燃烧的意思。

2)我们一起来观察“然”字。“然”字是什么结构?(预设:上下结构)

同学们,上下结构的字怎么看帖?

预设1:上下结构的字看宽窄,“然”字上半部分比下面的四点底宽,捺画超出右点。

预设2:上下结构的字,还要纵向比较,“然”字呈现上宽下窄的结构。

“照”和“然”都是上下结构的,且下端都是四点底。为什么“照”的四点底超出上面的字,“然”字的四点底收在里面呢?

预设1:“然”字的上部分中有撇、捺,是舒展的,上宽下窄所以“四点底”要收缩。

预设2:“照”字的上部分紧凑,所以下面的四点底要写的舒展。

师点评总结:同学们,你们说得非常好。通过对比我们知道了,同一个四点底,在不同的汉字中,会出现不同的写法,掌握这些变化规律就是掌握写好汉字的密码。

在写“然”字时,要注意不同笔画间的关系。虽然隐藏的斜线有角度的变化,但倾斜中又有平衡,书写时要局部关联。汉字之妙,在于整个字是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既平衡又关联。

3)师出示写范字的视频,学生观看“然”字的书写视频。

4)学生练习,教师点评

请同学们练习2个“然”字。

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然”字和“照”字的对比发现书法结字的审美原则,感受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从“然”字到“照”字的书写渗透了书法传承与人文的理念,感受文字中的深层含义,与生活的联系。)

三、学写“無”字,提升难度

1.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观察“四点底”的笔画,临写了“然”、“照”范字。掌握了学习书法的金钥匙。

2.请同学们把字卡翻到“無”这一面,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观察分析“無”字。(师提示学生从结构、宽窄、纵横关系上进行分析)

 

 

 

 

 

1)预设1:“無”字的三横间距匀称。四个竖笔画的间距也是匀称的。

我们一起用铅笔在字卡上边画辅助线边观察。

预设2:“無”字的“四点底”和上面的四个竖画之间相呼应,比长横短。

3.请上周的书写小明星上讲台写一写“無”字。

4. 对比范字,你能用今天学的观察方法评价这个“無”字吗?

5. 学生练习2个“無”字。

6. 教师边用红色墨水改正边点评总结:“無”字的“四点底”,一般形态是左右两点重,中间两点轻。所以要把左右两点写大些。“四点底”的左右两个外侧点是整个字平衡的两个支撑点。书写时要注意四个点之间的呼应和配合。“四点底”虽然四点分列,但是在整体上共同承载着字上部的部件。

7.把你们写的無字贴到黑板上,形成“無”私、“無”畏的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前两个字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写好字的方法。让写的好的学生做示范,能激发学生的书写欲望。教师的点评从本课的教学重点出发,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书写时的问题。

四、感受魅力,热爱家乡

1.“無”人可招隐,尽日登山吟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2022年当疫情来临时,常州人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無”私,“無”畏的精神,常州这座美丽的城市,教人如何不想她?

2.同学们,苏轼的书写作品让人敬仰,是因为他勤奋练习。通过刻苦努力,同学们你们的作品很有可能超过他哦,有没有信心?

3.传承“無”私、“無”畏的精神,爱常州,爱家乡,同学们从你我做起。

设计意图:教学到结尾,通过赞叹常州人的精神,和前面的教学内容相呼应,提升本课的情感,让课堂的情感升到高潮,让学生在本节书法课收获颇丰,爱书法学书法的热情高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实话实说—写得、失

一节课下来,课堂教学抑或超乎所想的顺利,抑或不尽人意。一堂课可因教师一句幽默奇妙的导语而使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可因教师一个手势、一个眼神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种新教法的采用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或因讲得多而学生兴趣全无;也可因一个环节的遗漏或疏忽而走错路、走回头路等。再者,“因”与“果”是相互作用的。所以,不管是得是失,教师皆应实话实说,将其记录在案,以期在往后的教学工作中安排更周到、操作更自如,少走弯路、不走回头路。

2.及时反馈—写师、生

教与学是两种个体间发生的知识传递关系。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则为学习主体。

教师的情绪、教师的举手投足、教师对教材对学生对教法了解的深浅等都直接作用于学生,影响着课堂气氛与授课效果。相反,学生的注意力情况、学生的疲劳状态、学生的知识差异等也反作用于教师。此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彼此牵制,影响着课堂效果。鉴于此,课毕就该及时反馈,将课堂上师生表现与授课质量进行及时分析、综合登记,以帮助自己在日后备课、授课时能对“师”与“生”的情况作更全面的分析。

3.综合比较—写教、学教学反思记录应该是说课的外延,它与说课互补。

形成一个完整的“说课—备课—授课—写教学反思”的程序。一节课过去了,教师教法应用如何,达到预期目标没有,效果怎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何,与教学要求是否相符,这都是实际操作中常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把影响教与学的原因综合出来,记录在教学笔记中,日积月累,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4.扣准要点—写特点

实际上,在平时的教学中,上一节好课不容易,一节课要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一节课能有特色,能有个闪光点,能有一种值得借鉴的好做法,就算是成功。所以在教学反思中就可以把闪光点扼要地记上,写下该节课之特点,有重点有选择地采用教法,设计教学程序,做到一课一特色,课课有特色。

5、捕捉灵感—写遐想

常有这样的感觉:上课时原本没有涉及的内容,因实际需要或灵感的涌现而穿插其中,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讲者绘声绘色,听者津津有味,课堂顿时充满勃勃生机。

它能帮助我们拓展思维空间,引导自己与学生进行遐想,并徜徉其间。

这样愈是多想,想地愈是透彻。所以教师应即便把诸如此类的小插曲(幽默的谈吐、对抗性比赛-)所产生的效应,记录在教学反思记录中,用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同样,对于课堂中节外生枝的实例也应及时记录,吸取教训。

三、写好教学反思要注意的问题

1、要有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投身于外语教学改革的大潮中。

改革本身就是一种新事物,每时每刻都有新现象、新动向、新问题。

正是在探索新生事物的来龙去脉,把握其发展态势之中,在深入探索之中,我们才能获得体验,才能感到有言可发,并在总结探索中提升出新的规律。

2、要想有所发现,还必须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底蕴。

要有精深的英语专业知识和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知识,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英语教改成果,还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新知识奠定基础,否则将很难有所为。

3、要勤于动脑,善于思考。

在上完每节课后都要进行反思,反思一节课的成败得失,并及时做好记录。

课后的反思,虽然点点滴滴,但它来自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出自于我们深刻的思考,是我们的真切感受,因而是非常珍贵的。

4、要善于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要经常看自己所写的教后记录,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探讨,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方法,抛开肤浅的、表面性的东西,注重对规律的揭示,对真理的发现。

5、写教学反思记录,还要做到持之以恒。

总之,教学反思能让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逐步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教育水平,开创属于自己适合自己不断发展的新天地,而写好教学反思记录无疑便是这一行为的最佳途径和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