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统编教材视域下习作训练要素解构与活动设计的实践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目录 > 统编教材视域下习作训练要素解构与活动设计的实践研究 > 理论学习

搭建支架:助力想象与表达——统编教材三下想象习作单元的教学探索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宦小丹  发布时间:2022-06-17  浏览次数:

搭建支架:助力想象与表达——统编教材三下想象习作单元的教学探索

 

 统编教材三下想象习作单元是想象思维训练及表达的典型范式。在阅读教学中让想象回归表达;在习作训练中使表达充盈想象。我们的教学实践要充分考虑学情学困,找准想象到表达的断层。全面剖析解读教材文本,搭建想象到表达的支架。使学生的想象思维得到训练,实现由想象思维训练到表达能力内化进而逆向滋养阅读能力的多维目标。

关键词】奇妙想象;精准表达;搭建支架

“想象”作为学生脑力活动及课堂运用最为普遍的语文要素,在日常教学中具有极高的“出镜率”。但受应试影响,类似“一个比喻句用六年”的状况也反映出想象训练的低水平重复、机械化操练问题。作为一项“最不需要学习”的语文要素,教学现状却是:课堂上一片热闹繁荣景象,可一旦落笔,文字干瘪、不着边际等诸多想象到表达的“断层”问题令人措手不及。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忽略表达障碍,强行跨越“断层”,导致的结果将是想象思维举步不前,表达精度大打折扣。

语文课程标准三个学段的习作目标都不同程度地将想象要素融合于习作要求中。同时统编语文教材自三年级上册开始,想象要素就以双线结构循序渐进地分布在单元的篇章页中。三下第五单元甚至编排了一整个以想象要素串联起来的习作单元。由此可见,想象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指向语言文字的表达。在课堂教学中找准想象到表达的“断层”,运用教材搭建有效支架,助力奇妙想象向精准表达攀援,是笔者探索研究的重点。
找准想象到表达的“断层”

(一)文本脱节 表达承托架空

用教材教,文本是最直接的工具。但是日常教学中,教师在想象到表达的说写训练教学实践中,往往会脱离文本表达特点。我们在评课过程中也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不上这节课,学生课前课后的想象表达是否一样?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样一节课就出现了文本脱节的教学失误。没有依托文本表达特点的想象表达势必是架空的。如《宇宙的另一边》一文,主人公想象宇宙另一边发生的事情和他每天做的事情刚好相反。“拿出作业——收回作业;上楼——下楼;冬天下雪——夏天下雪……”文本中这样显而易见的表达特点如果没有抓住,只是让学生天马行空,漫无目的地想象宇宙另一边孩子们的生活,那就是忽视文本的表达特点与文本脱节。

(二)范式脱靶 表达展开遇阻

发挥想象作为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经过几年的无意性发展后,在就学后经过系统学习开始转向有意性发展。对学生来说想象并不是困难的事情,真正困难的是把脑海中烟花般的灵感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想象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只关注个体想象的展开是否丰富精彩,更应关注的是整体语言文字表达的形式是否达到课时目标。如果没有语言范式作为表达支点,即便是再精彩的想象也很难输出呈现。《我要变成一棵树》的课前谈话环节,教师让学生信马由缰聊聊想变成什么?在没有任何语言支点的基础上,孩子们的想象随意笼统,仅仅停留在“我要变成一只鸟,飞向蓝天。我要变成一条鱼,游在水里……”没有抓住文本中的语言范式作为表达范式,想象的趣味很难通过语言文字具体形象地表达出来。再如《宇宙的另一边》一文中,如果没有参考第二自然段中 “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抓住“一样……一样……”的语言范式,光让孩子想象宇宙的另一边有什么,那样的表达只能是零散无序,无法中的。由此我们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瞄准语言表达范式这一标靶,再奇妙的想象也无法正中靶心具体表达。

(三)链接脱档 表达梯度模糊

叶圣陶先生说:“想象不过是把许多次数、许多方面所观察得到的融合为一,团成一件新的事物罢了。”由“许多次数、许多方面”可以见得,单独一篇教材中的例文是远远不足以让学生形成表达通式迁移运用并内化为语言表达能力的。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材中想象类文本新颖、促发学生表达欲望。于是一节课“你方唱罢,我方唱”,热热闹闹满堂贯。根本没有时间留给更多的阅读链接。缺少了这“许多次数、许多方面”思维碰撞、表达范式的补充延伸,学生的思维训练单一、表达梯度无法客观呈现。

由此可见,奇妙的想象到精准的表达中间需要的是文本、范式、链接三位一体形成的有效支架。而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搭建这一支架,生发培养想象能力的同时,实现想象到表达的平稳过渡,是笔者实践探究的重点。
搭建想象到表达的“支架”

(一)文本支架:定位想象到表达的基底

想象教学中,为了实现更精准的教学启发,更有效的思维训练,教师对文本一定要有准确的解读意识。在备课时深入文本,多角度分析想象形式以及寻找语言文字表达训练切入点,重构整合、组块教学,最终形成完整的训练体系。深入浅出,自然融合于教学设计当中,运用于阅读教学始末。经过文本的细致精准解读,统编教材三下想象习作单元中文本支架主要有以下几种搭建方式:

1.抓事物特点想象 定向表达

特点延伸式想象是以事物本身特点为圆心展开想象,将与其带有相同或相似特点的一种或多种事物归并入这个圆中。抓住这一特点进行表达,就是把牢想象合情合理这根线,遵循语言逻辑的准确性。习作例文《一只铅笔的梦想》中铅笔梦想着当植物发芽,当伞柄撑伞,当豆角丝瓜甚至是船篙竹筏、撑杆标枪,这样的想象都是与铅笔本身的形状特点息息相关的。在阅读教学中,紧紧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延伸想象,不论是类比事物的筛选还是想象范围的划定就都能遵循一定的方向,使表达有的放矢。让课堂教学的互动评价有据可依。抓事物特点想象的深入训练,可以有效地把握思维方向,再应用到习作教学中,判断文题中的事物特点,展开相应想象。如《滚来滚去的小土豆》,圆圆的小土豆自带“滚动功能”,这个题目就是抓住小土豆自身的特点展开想象的。“它可能让屎壳郎当成粪球推回窝里;可能让小鸟当成宝石装饰巢穴;可能让孩子当成弹珠与人决斗……”这一切的表达以“圆”这一事物特点展开定向想象,学生的表达放飞“奇妙”这一“风筝”的同时又能牢牢抓住“合情合理”这一根“线”。

2.抓情节留白想象 定点表达

情节补白式想象是阅读教学中常见的表达训练。可运用于一切需要的文本空白处情节、情感想象的补充。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拓展补白、续写延伸。三下教材中经过前期的文本训练,如:第15课《小虾》中,水缸里的小虾还会有怎样的活动表现?有时候也可以小到提示语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补白。如三下第6课《陶罐和铁罐》中的对话,铁罐怎样地说?陶罐怎样地说?再回到三下想象习作单元“初试身手”版块,其中有“手指印作画”和“接龙编写故事”两部分内容。在已授例文的表达影响下,我们可以根据“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角度定点展开想象,让表达有的放矢。情节补白式想象表达与文本的内容留白、语言形式息息相关,教师更应该做好前期的文本解读,定位表达支点。

3.抓文题异化想象 定系表达

创造颠倒式想象是从无到有的创新,是跳脱原型、颠覆一般认知的大胆想象。这种“变形”以改变事物性质、形态、色彩等特点来增强表现力和审美感。充满新鲜感、陌生化的“变形”可以让表达耳目一新。三下想象习作单元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小女孩从外形上完全脱离了人的特点,变成了一棵树。不仅如此,树上长出了鸟窝,鸟窝里不再住小鸟,而是住进了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等动物。这样一来就将本文定位在了颠覆性想象系列例文上。像这样的文题还有习作例文《尾巴它有一条猫》,在一般认知基础上将现实对象进行脱胎换骨、顺序调换,造成一种思维上的冲击,从而形成有趣的想象。这类形象在表达时,需要充分活跃孩子们的想象思维,打破认知局限,鼓励创意表达。运用到习作板块中,如《最好玩的国王》、《躲在草丛里的星星》中原本“国王”的威严形象与“最好玩”形成颠倒性效果;原本高高挂在天上的“星星”却躲在草丛中造成反差,这样的文题都是通过定位形象颠覆、特点颠倒的创造性系列想象进行表达的。

(二)范式支架:踩实想象到表达的阶梯

想象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基础。这一特殊性,决定了从想象到表达不是光靠教学传授的,而是以教学为手段,激发并训练,最终强化这种能力。我们的教材充盈着想象,特别是文学作品,它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其优美的意境,典型的形象,深邃的思想意蕴,足以引发种种联想和想象。其中的表达范式更是辅助学生学习攀登的称手工具。因此将统编教材三下想象习作单元看做是想象到表达的“集训基地”、“营养补给”,挖掘范式资源,形成训练 辅助奇妙想象向精准表达进发。

1.以关键词句为范 落实表达

,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句子,是用词和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用词造句的能力,是习作表达要培养的基本能力。那么在这一单元的想象习作教学中,抓关键词、关键句表达是让想象平稳落地的基础。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是最基本的范式支架,可以帮助学生落实表达。16课《宇宙的另一边》中,用“那里有一样……一样……一样……一样……”四个“一样”把宇宙另一边的景象展现的淋漓尽致。以关键词“一样”为范,让学生展开想象,在宇宙的另一边还有哪些与地球一样的有趣景象。还可以将关键句“在宇宙的另一边,加法(乘法)是这样的:”作为范式,发挥想象,还有哪些“加法、乘法”让宇宙的另一边与地球情况截然不同。抓住词句降低表达难度,让漫无边际的想象落到实处。

2.以构段形式为范 扎实表达

就小学阶段而言,学生必须掌握的构段方式主要有总分式、并列式、因果式、转折式、递进式、承接式这样几种,在想象习作单元的教学中,我们也应关注构段范式,在词句的“血肉”基础上,为学生搭好段式的“骨架”,让表达更加扎实。特级教师张燕在执教《我想变成一棵树》第四自然段时,张老师把“变的原因”: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怎么变的”: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讲清楚后再让学生具体展开课堂伊始“想变成鸟、鱼”的简单想象,有了“原因+具体过程”这一构段支点,学生的表达就可以发生质的转变。

3.以构篇方式为范 夯实表达

会运用构段形式进行表达只能写出一个片段,要实现布局谋篇,还需要给予学生构篇范式。文章组织语料的基本形式有纵式、横式、合式三种,想象习作单元中的范文,看似不拘一格,却始终牢牢沿着一条线索组织文字材料编排。如《宇宙的另一边》主要围绕“宇宙另一边的学习生活、自然环境”提出各种有趣问题及猜想,做为一条横线组合文章结构;《我变成了一棵树》又是围绕主人公的心情“烦闷-惊喜-新奇-失望-难过-感动”这样一条纵线展开故事。为降低表达难度,可以为学生提供“时间纵式”、“事情发展纵式”、“空间转换横式”、“纵横交叉合式”等构篇范式的例文,辅助学生习作,夯实表达。

(三)链接支架:延展想象到表达的经纬

奇妙的想象并非一蹴而就,精准的表达也不是一个单元的习作训练就能立竿见影的。三下习作单元为我们搭建起很好的训练平台,但仅凭教材中的有限篇目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阅读需求的,还需要教师科学甄选、编排课内外阅读资料,读同主题、读相关名著、读作者风格作为阅读链接,为想象教学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打开学生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味,使想象到表达的训练延展出多维立体的经纬。

1.链接主题想象 牵延表达

根据主题,想象可以分为常人体想象、拟人体想象、超人体想象。想象习作单元的入选篇目中《我变成了一棵树》就是典型的超人体想象,超越了自然的人物及活动。这样的想象多见于民间童话和古典童话中,借助超越常人与自然力的情节展开神奇怪诞的故事。可以链接类似《神笔马良》、《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同主题阅读材料。牵延到习作表达中,还可以与《一本有魔法的书》相链接,明确想象主题,展开神奇想象。而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尾巴它有一只猫》就是将人类以外事物拟人化,让他们拥有人的思想感情、性格行为的拟人体想象,习作中的《小树的心思》就属于这一主题。可链接《木偶奇遇记》、《开飞机的老鼠》等同主题故事展开表达。

2.链接名著想象 延厚表达

部编版教材选编的文章故事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三年级下册选录了《寓言故事》、《中国民间故事》、《童话故事》等名著里的篇章。在学习此类想象文本时,可以将其回归原著,或与相关名著相结合,溯源表达风格、文体特点将有助于丰厚文本、激发想象、延伸表达。之前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将三下第6课《陶罐和铁罐》、28课《枣核》分别链接《寓言故事》、《中国民间故事》,结合寓言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民间故事中的奇特幻想展开想象补白、续编故事。有了这样的教学铺垫,在教学《我变成了一棵树》的具体变化过程中,我们可以与《西游记》中孙悟空拔猴毛变猴兵的片段进行对比链接,为后面的多元化想象练笔服务。还可以通过链接《卡夫卡变虫记》中卡夫卡变成虫子之后的细节描写做比较链接,引导孩子怎样把想象写丰厚。在选择习作《滚来滚去的小土豆》一题时,还可以链接哲学绘本故事《失落的一角》,让孩子们的想象习作更具内涵。这样的阅读链接不仅对学习这一类作品提供更多范例,也为想象表达追根溯源,创设更为丰厚饱满的情境。

3.链接作者想象 联延表达

统编教材编选篇目一般都是经典名家或新锐作家的代表性作品。作者的语言风格、表达个性往往会烙印在文字中。三下想象习作单元中的入选篇目《宇宙的另一边》、《我变成了一棵树》是同为80后新锐作家陈诗哥、顾鹰所著,他们的作品带着浓浓的儿童味即奇妙的想象。学习课文时,不防链接作者的其他作品,感受表达的语言风格,联系结合,延伸表达。陈诗哥由自家的书柜想象出了一个“风柜客栈”,撰写出了《风居住的街道》。可以和文本中的“写一篇关于风的习作”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作者想象的奇妙,表达的有趣,并将这一特点延伸至自己的想象表达中。在习作版块,拟定一个生活中让你充满无限想象的事物进行创作。同理,顾鹰的《变成精灵的男孩》一书中,就有许多章节提到了“小树”,“小树挨了打、伤心的小树、小树的秘密世界……”联系选文《我变成了一棵树》,可以初见顾鹰对小树展开的系列想象和表达特色。再回到习作板块中《小树的心思》,孩子们的想象可以延伸向更宽的维度,表达可以呈现更广的经度,最后完成多元立体的文章创作。
实现表达到阅读的“逆向滋养”

以统编教材三下习作单元为例,搭建支架,开展全方位、多元化的想象思维到语言文字表达训练。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内化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并灵活地展开应用,实现互通,进一步逆向滋养提升阅读能力。通过“支架”,让表达和阅读彼此依托,互为助攻,这样的逆向滋养是搭建支架之后的相互畅通。“支架”的延展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准表达挖掘阅读深度

在范式支架的协助下,学生掌握了在语言文字表达上关注文章的构段谋篇形式,并将这一表达能力转化为文章解构能力。在深度阅读中熟练地解析组构文章板块,具体表现在阅读教学应用中的文本整体感知环节。将大篇幅文本经过深度阅读,以思维导图形式直观呈现文章布局,就是精准表达呈现的逆向滋养。

(二)精准表达激发阅读兴趣

文本支架帮助学生发现掌握字里行间的表达秘妙,提升表达技巧。同时引发了学生通过阅读寻找更多表达奥义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拿到一本书,一篇文章,学生不再仅关注情节、内容,背后的精准表达秘诀,激发着他们阅读探究的兴趣。

(三)精准表达提升阅读品位

链接支架将学生的眼光从教材引向了无边书海。不同体裁的表达形式、各类名著的表达风格,不同作者的表达气质,都在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学会鉴别、鉴赏文学作品,为更为深远的阅读人生打好底色。

综上所述,在想象教学中,搭建多维度支架,有效解决想象到表达的困境,才能实现两者的真正链接。余映潮先生说过:“小学语文教材只有薄薄的十二册,但却像一片浩瀚无边波澜起伏的海洋。”如何尽善尽美地驾驭它、运用它是我们语文老师研究的永恒课题。部编版教材设计想象习作单元,为我们清晰罗列想象要素教学要点,也为想象到表达的阅读教学提供了最好的纲领。用好教材教教材,搭好支架练想象,激发想象促表达,实现三年级想象思维到语言文字表达的有效起步。

 

【参考文献】

1]余映潮.小学语文教学艺术30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18:15-16.

2]徐燕娟.着眼于儿童的精神成长——儿童全息阅读的校本思考与实践[J].江苏教育,2018(6).

3]俞晓云.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整本书阅读实施路径[J].教学月刊(小学语文),2018(6).

4]刘静梅.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研究[J].赤子,2013(8).

5]薛法根.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M],2015:80、172.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