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学习进阶视角下小学生运算能力的校本实践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目录 > 学习进阶视角下小学生运算能力的校本实践研究 > 理论学习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徐琳  发布时间:2021-11-26  浏览次数: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张庚

 

东营市胜利友爱小学

 

摘要:对于口算,人们思想上往往存在一个误区:不少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只要能算得准,快一点慢一点,对数学学习的影响不大。然而,口算作为一种数学学习和应用的基本功,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同时计算教学也担负着数学课程所承担的其他任务。在计算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灵活性。同时计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专心,严格细致的学习态度,善于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计算仔细,书写工整和自觉检查的学习习惯。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注意,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就显得异常重要。

 

关键词:兴趣;计算 ;培养;能力;习惯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是小学数学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是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全部内容的主线,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中的每一册教材中都有计算教学。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计算能力的形成得到同步的发展,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1、 掌握算理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基础

 

每一种运算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掌握这些理论依据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在计算教学中,我们既不能只追求算法而不讲究算理,也不能讲算理而不讲究算法,要在分析算理的同时适时渗透、抽象、提炼算法,有效建模,及时组织练习,引导学生逐步领悟算理的基础上自己总结算法。如,在三年级上册《口算乘法》的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探讨计算方法——总结计算方法的基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学生自主寻找口算方法,经历了口算方法多样化到学生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化算法。在解决问题之后,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在交流中总结出可以省略乘数末尾的0,算完后再加上没算的几个0,提炼出最为实用的一种口算方法。还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知识,构建教学知识结构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旧知识,通过类比同化新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对新的认识结构的认同。比如,想加算减、口诀求商等都是学生通过知识间的联系来进行继续学习的。所以,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地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那么,计算教学定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2、 重视口算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关键。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口算的基础,笔算就无从谈起。我们学校每月都会组织一次口算比赛,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结合教学内容,每堂课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多媒体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并常在小组间、个人间、男女生间开展口算、速算、分析等竞赛活动,设计摘苹果、速算接龙、给数字找家等富有趣味的游戏,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也会很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口算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看出对、错,对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考满分的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

在不同年级,根据教材的不同,口算要求也不同。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练。一二年级,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表内的乘除法,要加强训练,要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中高年级,除了熟练记忆表内乘除法以外,凑整的训练一定要加强,如:74+26=10063+37=100252+ 748=100025×4=100125×8=1000等,要教给学生迅速观察,判断、凑整的能力。同时要加强乘、加的口算训练,如两位数乘三位数286×39,当用9去乘286的十位时,还要加上6×9进上来的“5”,所以“8×9+5”这类的口算必须在教学之前加以训练。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二、三位数的除法,试商是难点,如果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不过关,试商就困难。估算能力不强,试商也会直接受到影响。

口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数学教师一定要将口算练习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要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有目的的练习。

 

3、重视错题的分析是培养计算能力的手段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刚刚学习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例如,退位减,前一位退了1,可计算时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时,又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写的错误较多,这些都与儿童记忆不完整有关系。学生的每一个“错”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一般情况下,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其错误中总会包含某种合理成份,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超常、独特思维,反射出智慧的光芒,我们要倍加珍爱,深入分析其计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我们的学生是以一定的年龄阶段划分成各个班级的,同一个年级的学生会有一些共同的具有规律性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得学习中的有些“错误”在班级学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于这样的错误,我们教师更应视其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要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对比练习、辨析练习等,使大部分同学达成纠错重建的目的。学生初次练习时产生的错误,在教师的指导下,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如果是多次重复某错误,特别是这种错误在学生头脑里已经生根,那么纠正起来就会相对困难些。所以,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笔算、口算中存在的错误以及这类错误产生的原因并与学生一道分析、及时纠正。而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课堂板演、作业面批等手段都是及时反馈计算信息的有效途径,让学生知道错的原因,是由于自己马虎大意,还是哪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在知错的基础上把错题重做一遍,对正确的知识再次加深认识巩固。另外,要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经常错的题目类似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再次反馈了解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改错”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误原因,改正了错误,而且达到预防效果,教育学生对这些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计算能力的途径

 

学生计算能力低,往往与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有关。有的学生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没有验算的习惯,题目算完便了事;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的潦草,抄错数和小数点,结果功亏一篑。因此,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在教学中,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计算时要认真而仔细。

首先,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其次,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按一般法则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做到能口算的尽量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自觉地用草稿本进行竖式计算。然后,要养成严谨的书写习惯。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书写必须规范、工整,数字填写标准,让人一目了然,做到不抄错题,不丢三落四。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点不能少。最后,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掌握正确的检验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总而言之,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结合教学实际长期进行培养和训练。因此,我们应该在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形成一定的计算基本技能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力求使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