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学习进阶视角下小学生运算能力的校本实践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目录 > 学习进阶视角下小学生运算能力的校本实践研究 > 成果展示 > 发表、获奖论文

《小学数学计算课的教师理答行为研究》区教育学会二等奖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陈强  发布时间:2023-06-25  浏览次数:

微信图片_20230625125112.jpg

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师理答行为研究

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陈强

【摘要】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必须要重新审视教与学的方式。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所进行的反应和处理。积极有效的理答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不断地深入探究。

小学数学计算课数学学习的基本功,也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乃至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积极有效的课堂理答对计算课的达成效果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课 课堂理答

一、课堂理答的概念与背景

课堂理答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回答所做出的一系列反应和处理,比如动作回应或语言回应。而理答的类型通常又可以分为:诊断性理答、激励性理答、目标性理答和发展性理答。

1.诊断性理答。

对于学生的回答只明确地表示“正确”或“错误”。通常分为:简单肯定、简单否定、简单重复、意义重复、提升式肯定、纠正式否定、引导否定。

2.目标性理答。

如果学生不能准确或不完整地回答问题,老师就直接给出答案。一般分代答式(学生回答不出,教师直接作答)、引答式(教师引用一部分话再让学生接着说)、归纳式(学生的话不够完整,教师用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替代学生的零散发言)

3.激励性理答。

简单表扬:如“好!”、“不错!”等;激励表扬:不是空洞的赞美,而是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如“你思考得真全面,还能继续往下想吗?”等。

4.发展性理答。

在学生回答不完整或不正确的情况下再次组织问题,再次进行理答。主要分:追问(刨根问底地问)、转问(一个学生回答不好,转向多个学生再问)、探问(在学生回答不清晰、不完整的地方,把一个问题进行分解或者提出新问题,再让学生答)、反问(逆向思维发问)

随着课改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教育领域内对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2011版还指出,教师要做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不断调整理答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尽可能深入地探究问题,获取知识。

现代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理答行为虽多是以积极理答为主,但一次消极的理答往往会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对高层次问题的理答方式以激励性理答、发展性理答为主低级问题的理答方式多为诊断性理答和目标性理答。单一、死板的理答形式限制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师生的共同发展,因而教师的理答行为急需改善。

二、课堂理答的现状与分析

过观察,在课堂中教师基本都有一定的理答意识,能对大多数情况及时地理答。但课堂中的各个因素导致了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理答情况不容乐观。

1. 理答形式各不同

当学生的回答为正确时,50%的情况下教师只是简单地作出诊断性理答,学生仅仅知道自己回答对了却不能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也就没有了更加深入思考和探究的动力。约35%的情况下教师会进行激励性理答,但其中以简单表扬为主,激励表扬则较少。学生能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但这种成就感往往只是因为教师对学生一种肯定。约15%的情况下,教师能以发展性理答的形式作出回应,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去思考问题,不断地让自己的回答更加充分、具体和正确。学生通过不断探究,时刻感受到自身对知识的形成或对技能的掌握,这样带来成就感更为长久和积极,能长期的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而当学生的回答为错误时,六成以上的情况下教师会进行目标性理答,由教师代答或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直至说出正确结论。学生要么会对自己的错误回答感到羞愧,要么就慢慢养成了不认真思考就草率作答的习惯,长此以往,学生的思考习惯越来越差,对数学学习也渐渐丧失信心与兴趣。不足四成的情况下,教师会以发展性理答的形式作出回应,在追问、转问、探问和反问的过程中得出正确结论。这样的方式促进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并没有对自己感到失望,而是依旧怀揣着希望。

其实,教师的差异也反映着各自理答方式的区别。教龄较长的经验型教师往往比教龄短的新手型教师能作出更多的发展性理答,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良好思考习惯的养成;而新手型教师又比经验型教师更善于运用激励性理答而非简单的诊断性理答。在性别上,女教师的激励性理答则明显多于男教师,且表扬的语言或动作也更加丰富;男教师则会更多的在学生回答错误时以代答等形式作出目标性理答,即直接打断或直接代答,说出正确结论。

2. 理答时机难把握

课堂中,当老师向学生抛出问题以后,总有学优生能很快就思考好并举手。教师往往不作过多等待,马上请这部分学生来回答,尤其是公开教学下,这种情况更普遍。而班级里的后进生包括其他学生往往还没有思考好。假若教师请了后进生来回答,往往也会因为他们回答问题时赘述拖沓而在中途打断,要么直接代答或转问其他学生。

其实,很多情况下教师因为担心教学内容讲不完或课堂作业完不成等情况,往往在课堂中压缩了学生思考的时间,慢慢的把课堂变成了教师和部分学优生“表演”的场所。其次,如果教师花费较长时间等待那一小部分后进生,直至他们都思考完毕并举手发言,那么肯定需要把问题简单化并反复讲解题意。这样的话,大部分学生就会感觉到课堂节奏拖沓,反而不利于教学的推进。理答时间难以把握,其关键就在这,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致使教师陷入两难之境[1]

3. 理答意识还欠缺

新课标指出:在各学段中,基本都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

其中有些内容,如:“图形与几何”中的图形的面积公式、“统计与概率”中的数据调查与分析等,教师都比较容易在教案中设计更多的“理解性提问”、“应用型提问”等较高级提问。而这些提问也更容易引发教师在学生作答后作出“发展性理答”等积极理答。整体的理答形式会随着问题的多样性而丰富起来。

反观单纯的计算课,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课本上开门见山地安排了一道例题——128×16。因为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了两位数乘两位数,所以整个新授环节的节奏会比较快。

【案例1】《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1.出示教材第27页例题1。

师:和同桌说说自己获得了哪些信息。

2.解决问题,探究计算方法。

1)列出算式。

师:谁来说一说算式该怎么列?

生汇报,教师同时板书:128×16=

2)尝试计算。

师:自主尝试列竖式计算。

3)小组交流算法。

师:在四人小组内把计算的过程互相说一说。

4)全班交流并集体反馈。

师:先算什么?(先算128×6)

师:再算什么?(再算128×10)

师:最后算什么?(6个128与10个128的和)

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算式。

师: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提醒学生注意:用竖式计算时,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要对齐。

3.总结算法。

1)师: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步骤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讨论:怎样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本案例中,首先是本课内容较为简单,学生没有过多思考的空间,其次是教师的一系列问题既小又浅,学生基本上无需过多思考就能脱口而出,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的锻炼,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也许表面上整节课的气氛很热烈,但实际上学生只是机械式地走了一遍计算流程。

课程内容的简单不应该成为理答策略单一的归因,追问虽有价值但也不能完全替代其他的课堂理答。教师对教案设计的不精心,对理答本身的理解不到位导致了课堂中无法呈现多样化的理答策略。然而,这样的情况在多数课堂中存在,尤其是计算课。多数计算课的内容都会有以往所学的经验作基础,学生觉得不难学,教师觉得很好教,导致了这一类课往往得不到教师的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也总是以机械水平、记忆水平的问题为主,同样的,教师的课堂理答相对也比较随意,多是诊断性理答或目标性理答。其实,计算教学不仅不该被轻视,更应该被“善待”,因为它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是数学学习的重中之重。

 

三、计算课堂的理答原则

相同的教材,教案,不同的教师采用不同的理答方式,可能会导致实际教学效果的巨大差异。针对小学数学课堂,尤其是计算课堂的理答情况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当代小学数学教师的低效、消极理答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在对小学数学计算课有效理答的影响要素更深入地探究后,作者对小学数学教师在计算课的理答行为提出以下建议,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丰富性原则

在计算课堂中,如果教师只会说“好的”、“正确”等重复、生硬的词语,那只会让课堂氛围变得枯燥无趣,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将难以调动;反之,丰富的、贴切的、不断推陈出新的语言则能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有的时候,除了语言理答以外,教师的一个微笑、一次点头、一次鼓掌又或是表示鼓励的“摸摸头”等,都可以是一次课堂理答中的点睛之笔。

【案例2《积的变化规律》

师:对比表格的前两行,你有了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第二个乘数乘了2,积也乘了2。

师边摸学生的头边说:他说的好不好?

生齐声说:好。

师:我也认为他说的很好!但我只能给他的回答打98分。研究数学的人不仅要善于观察变化的数据,还要留意不变的因素。谁能说出100分的答案?

生:第一个乘数不变,第二个乘数乘了2,积也乘了2。

师向他点头并竖起大拇指:这个满分回答实至名归!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既没有笼统地肯定,也没有直接代答,而是采取一种令学生耳目一新地理答方法。被评价的学生不仅不会觉得丧气,反而会被激起探究知识的斗志。而其他学生在教师这种循循善诱的引导下,也被激起了思考得欲望,课堂气氛一下子推向了高潮。

丰富的语言、恰当的动作、甚至是微妙的表情,都可以在计算课堂中成为最合适的理答方式。语言理答直接了当,而非语言理答则更能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精神世界。所以,将语言理答和非语言理答的有机地结合起来,完全可以让课堂效果更出色。

 

2. 差异性原则

【案例3《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够除)》

师出示课本P60的竖式。

师:7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

1:因为刚才我们已经分析过,商比100小,所以商应该是个两位数,那么7应该写在商的十位上。

师:他说的好不好?你今天的表现真棒!

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2:因为已经除到被除数的十位了,所以商要从十位写起。

师:你说的很有道理!还能从别的角度来思考吗?

2:因为被除数前两位的31表示31个十,那么除以4得到的7也应该表示7个十,所以7应该写在商的十位上。

师:你的思考更深入了,让我们一起给他掌声。

在案例中,生1是教室里的一名后进生,平时不怎么举手,但这次却认真听讲并主动举手了。虽然他的回答并不是非常高明,但对比他以往的表现来说已经是一次较大的进步了。所以,教师采取了“学生评价”、“教师鼓励”和“”想结合的理答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满满的成就感,激发他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还可以让他产生继续深入思考的动力。而生2的基础更好一些,因此他完全可以给出更全面的答案。所以当他第一次作答后,除了激励表扬以外,还要引导他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学生不同的基础决定了他们的即时理解能力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理答评价方式。对理解能力较差的学困生来说,通常以激励性理答为主,在进行目标性理答时,也多采取引答、归纳的方式。但对于理解能力较好的优生而言,除激励性理答外,还应多采用发展性理答,一系列追问、探问、反问等方法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不断思考的习惯。

 

3. 发展性原则[2]

【案例4《运算律练习课》

师:用简便方法计算25×44。

1:可以把44拆成40+4的和。(生展示)

师:你们觉得他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这样就简便了呢?

生:可行,因为25×40、25×4都很好算。

师:是的,那谁还有别的方法吗?

2:可以把44拆成4×11的积。(生展示)

师:你们觉得他的方法好不好?

师:那请大家仔细观察下,这两位同学是分别用了什么运算律来简算的?

生:生1用了最近学的乘法分配律,生2用了乘法结合律。

师:再请大家认真思考下,同桌讨论,这两种不同的方法有没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看到25想到4,因为25×4=100,能算出整百数。

师:最后请大家再比较一下,你们觉得那种解法更简便?

(大部分学生认为生2的方法更简便,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支持生1的方法。)

师:其实,这两种方法都熟练地运用了乘法运算律,都是很好的方法,只是从书写的角度来看生2的方法会显得更简洁一些,大家可以灵活地选择这两种方法来解题。比如125×88,25×36你能照样子进行简算吗?

在案例中,教师不仅通过理答肯定并表扬了两位同学,还采取了生生互评的方式促进课堂有效交流。最后教师通过最后一系列的追问,让学生在观察中不仅明白此类经典题型的解法,更是深层次的理解所用的运算律;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刻挖掘算理,强化学生“看到25想到4”的简算意识;让学生在比较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再一次强化对两种解法的认识。最后,教师还通过“举一反三”,让学生刚掌握的方法有了用武之地,把学来的方法迅速内化为自己的方法。

计算课中,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正确计算以外,更应该在合适的理答时机,通过合适的理答方式让学生掌握算理、方法优化、注意细节、举一反三等。

只有注重学生思维发展的理答才能更好地成就计算课,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不断向知识的更深处漫溯。

 

四、结论与反思

优秀的数学课离不开精彩的课堂理答,积极有效的课堂理答更能成人达己。多样的理答形式、丰富的理答原则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内容相对枯燥的计算课中尤其如此。但课堂理答的现状改变并不是理答理念上的通达就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和自己教学中不经意的一些细节去较真、需要和长期以来的教学习惯去磨合。

 

参考文献:

[1] 袁红霞.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理答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

[2] 李一婷. 小学数学教师理答行为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