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基于儿童立场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创设的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目录 > 基于儿童立场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创设的研究 > 理论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高社会适应效度的策略探寻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卢雪娇  发布时间:2021-11-28  浏览次数: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让学生“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的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基础和核心。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把“培养学生学会适应社会”作为一个重要的能力与方法目标,也是为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素养;创设多种教学情境,生成多种感受体验,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在“动”中获得真知,掌握技能;也可以通过利用两难问题来辨析明理,形成学生自己的道德推导逻辑,进而使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自觉的道德行为。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儿童立场    社会适应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发展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主体意识和综合能力为己任,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与社会生活经验、社会活动、社会规则等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与拓展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正确认识与理解,形成自己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与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运用有效地策略加以实现。

一、链接社会生活,重视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

良好的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一门以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综合课程。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的实际,结合课程目标和具体教学内容,专题式或者渗透式地对学生进行正向价值的引和人格塑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成为一个有爱心、责任心和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有教师在教学《健康过冬天》这一课时,在“冬日保健”这一教育主题活动中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资源,将保健知识转化为人格建设与塑造的重要环节,培养了学生的感恩、责任、互帮互助等的价值观念。

【教学片段】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在寒冷的冬天里带给我们特别的关怀。想一想,你在哪里感受过?
1:在地铁站看到有免费的姜茶和热开水提供给乘地铁出行的人。
2:下雪的时候,看到路上有人在撒盐,在扫雪,在清理路面。
师:小朋友们真会用心感受啊!那么冬天还有哪些温暖呢?一起跟着老师来看看!
你们看,电视台在发布暴雪蓝色预警了,这是社会对我们每个人的重视和关注,为的是让我们提前知道天气情况,这样我们才能够提前做好准备,防止意外发生。
有一次因为雪太大,为了咱们小朋友的安全,学校停课了,这也是一种关心,也是一种温暖。有些地方因为雪下得太大,积雪太厚了,那里的人们没办法出门,为了他们的生命安全,爱心人士组织社会捐赠,给他们送去吃的、穿的、用的……虽然大雪无情,但是社会有温暖。

教师在教学保健知识的基础上,以生病这一日常话题为焦点,充分挖掘了人在生病的特殊时期,身边的家人、朋友、学校等给予我们的特殊关怀。并以此为契机,挖掘社会中更深的德育资源,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学生在分享与交流中,他们所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被放大,教师把这些“放大了的日常生活”聚拢起来,帮助学生在亲情、友情、师生情、社会大爱等积极的情感氛围中形成正向的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

二、丰富社会体验,激活内心良好状态和情感

情感是一种复杂而又美妙的心理现象,它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现实的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学生的情感往往处于一种闭锁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情感需和情感体会,运用有效地教学策略和方法,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生发出多重体验,多感官地去观察、体验、感悟生活,以此为基础充分激活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丰富和人生的精彩。

二年级上册《我们不乱扔》教学片断

师:在我们身边,有一群人,为了洁净家园日夜辛劳着,你看——

师出示图片,环卫工人一年四季清扫垃圾图片配文字:在初春清晨,天微亮雾蒙蒙,大街上早已传来环卫工人扫地的声音。炎炎夏日,天气酷热,它们汗流浃背,连续工作长达12个小时以上。秋风萧瑟,满地的落叶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他们扫了一车又一车。冰天雪地,寒风凌厉,依旧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师出示数据:这样的舞者遍布全国的大街小巷,厦门日报曾报道,环卫工人一分钟挥扫帚近百次,每10秒钟就需要弯腰一次,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劳累?

实践体验:假如我们的教室就是城市的一角,你来当环卫工人试着捡一捡垃圾,谁来试?采访一下你,你有什么感觉?

教师过渡:你们仅仅是弯了几次腰,捡了10秒钟的垃圾,远不及环卫工人一点点的辛苦。

学生谈体会

教师小结:静悄悄的教室,凝聚着我们共同的感受,为了让环卫工人不再如此辛苦,我们不乱扔。

本案例的教学,教师把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环卫工人引入课堂,并利用图片,音乐,语言渲染,补充数据,亲身体验等活动,使学生从心理、情感上重新认识环卫工人,理解环卫工人的辛苦,学生在这种设身处地地感悟与思考中,心灵不断受到震撼,情感体验不断上升,从而生发出“尊重环卫工人,我们不乱扔”的情感意识,从而使教学达到了理想的“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渗透效果。

三、联系社会实际,掌握生活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独生子女比例的不断增加,再加上现在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从而出现了家长舍不得“用孩子”的现象,所以学生对于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知之甚少,导致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抗挫折能力也逐渐弱化。正所谓“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记住了;实践了,也就理解了”,只有学生真正地去亲身感受体验,所收获到的才是真实有用的。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直接体验的活动时间和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活跃思维,深入感受,从而获得真知,掌握适应社会的相关技能。

“让我自己来整理”教学片断】

师:现在我们也用上这样的整理小方法来一次整理书包大赛,看看谁能把书包整理的又快又整齐,比赛之前,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为了又快又整齐地整理好书包,应该怎么做?

1:先把书本进行分类,书和书放在一起,本子与本子放在一起。(整理小方法:分类收纳)

2:按照书本的大小进行摆放,大的书放在后面,小的书放在前面。(整理小方法:有序摆放)

3:两边的侧袋可以用来放水杯,跳绳等生活用品,这样方便拿取和归位。(整理小方法:分类收纳,物归原位)

师:听了这些同学的发言,老师真高兴,这么多小朋友能够想着用上今天学到的整理小方法去整理物品,真了不起!

笔者在教学一下《让我自己来整理》一课时,在总结出整理的小方法(分类收纳、物归原位、有序摆放)后,针对一年级学生不会整理书包的现象,引导学生学会用上本节课学到的整理小技能来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良好的现场体验活动必须以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所遇到的问题为起点和主线,而“整理书包”不仅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教师还能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时指导。这样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了自身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课堂生活也成了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

四、关注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道德推导逻辑

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会回避学生社会生活中会出现的现实问题。其实在学生面对的现实社会生活中,真实地存在着多种关于道德冲突和两难境遇的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教师刻意地回避和空洞地说教使得学生再次面对现实问题时仍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行为仍然得不到有效地矫正。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时,教师要全面考虑,把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呈现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坦陈其观点,让学生在辨析、判断、选择中妥善而灵活地处理问题。这样,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生活智慧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带着这种处理问题的智慧和情感体验,他们才更加愿意在生活中去实践和行动。
二年级上册第11课《大家排好队》之“排队有讲究”活动片段实录
师:我们在校园里能够自觉排队,也排得非常好,可是如果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排队呢?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分小组交流后全班分享。
生:排队时要有间距,不能靠得太近。
师:是的,排队时要保持距离,还有哪些排队的讲究呢?
生:排队时要先来后到。

生:如果有人很急的时候可以让他先排队。
师:你在生活中遇到别人很急的时候让他先了吗?
生:有一次上厕所的时候有个人来不及了,我让他先上。
生:我和我妈妈去银行办业务排队时,有个人说他要迟到了,我妈妈就让他先办理了。
师:是呀,看来生活中我们既要讲究排队的规则,也要懂得礼让,这也是排队的讲究。
对于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稍作改动,使得师生之间的对话转化为动态的模拟排队活动。学生在排队过程中,教师故意设置几个排队问题,比如,“有的小朋友排队时突然有急事出去了,是否还可以让他站在原来的位置?”“有人在排队的过程中突然拉肚子,急需用厕所怎么办?”“有人有急事想插队怎么办?”等等情况,这些问题和场景看似简单,其实没有固定的答案,需要结合当时的情况来进行选择与判断,比如,那个有急事出去的小朋友有没有在离开前告知队伍前后的队友,有人有急事想提前上厕所,那么“我”当时的时间是否充裕等等,引导学生说出在面对这些问题时自己的感受,还可以向生活中迁移,问问学生: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问题,当时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的表达与辨析中才能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才能理解规则有时候需要灵活掌握,既要守规则,也要懂礼让。

 

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在他们正处于道德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作为新课程的建设者,作为一名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清楚地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与目标、理念与原则、内容和特征,重视学生所处的生活世界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领学生感知生活,学会适应社会。让他们在创设的各种活动中体验、判断、取舍,并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方式与空间,让学生在亲历中成长,在与他人交往与互动中逐渐形成自我观念,学会承受各种挫折,学会处理各种困难......凡此种种,都将成为学生适应社会的肥沃土壤,成为学生茁壮成长的坚固根基。

参考文献:

[1]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基于全国优秀教学案例的分析.第一辑.孙彩平主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4.

[2]义务教育课程(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杨九诠,李铁安主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