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基于儿童立场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创设的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目录 > 基于儿童立场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创设的研究 > 理论学习

谈道德与法治课堂资源拓展的策略与运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卢雪娇  发布时间:2021-11-28  浏览次数:

【摘要】课堂的拓展延伸既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拓宽、加深,也是教师创造性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各种可以拓展的资源是多样而且开放的。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地选择适合的内容,从与传统文化的链接点进行渗透,与其他学科的契合点进行整合、与社会事件的共通点进行拓展、与实践活动的需求点进行延伸,并生成适宜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并提高实际生活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儿童立场    资源拓展     

《品社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到:“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的拓展延伸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不管哪一种可以拓展延伸的教学资源,都需要教师融入自己的教学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适宜的内容进行加工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才能充分地激活教材原有的知识,巧妙地“活化”学生的思维,从而使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更具实效性。

一、寻找道德与法治与传统文化的链接点进行渗透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经历了几千年风雨的洗礼和历史的积淀后,使它更加具有无穷的魅力和丰富的教学价值。道德与法治学科是育人的主阵地,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上重温经典,借力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可以让德法课堂熠熠生辉、大放异彩。不过,传统文化有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进行适当地筛选与渗透。因此,教师还应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表现形式,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6课《传统游戏我会玩》教学片段

:正月十五元宵节,我们还会玩什么传统游戏?

生:猜灯谜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猜灯谜!我猜灯谜可是很特别哦,看,我要击鼓传花猜灯谜,击鼓传花本来就是一个传统游戏。

猜字谜:点击PPT,出示谜面:羊很大——打一字

生答:美

师总结:你看猜灯谜还能让我们感受到汉字的魅力

继续击鼓传花

点击第二个灯谜

五月五,争上游——端午节

师:端午节我们都要赛龙舟,关于龙舟还有一个故事呢?想不想听啊!

播放屈原的视频介绍

师: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呢?

生答

师总结:你看,我们传统游戏里,爱国的诗歌在传诵,爱国的故事永流传,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神让赛龙舟这样的传统游戏流传了2000多年......

游戏具有文化性和时代性,既是娱乐的方式,也是文化的载体,是了解不同文化和时代的窗口,而传统游戏是引导学生走向传统与过去的桥梁。以上呈现出来的教学片段,在呈现方式上,教师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相结合,采用了“击鼓传花”的游戏方式猜灯谜,而“击鼓传花”和“猜灯谜”本身就是传统游戏,并在猜灯谜的过程中渗透了中国汉字的魅力,引出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和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教师对于文字、图画、视频等教学形式的创新运用,让学生在边玩边学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内涵和精髓的理解。所以,作为德法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备好课,深挖教材内容,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接受更深层次的人文、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进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寻找道德与法治与其他学科的契合点进行整合

作为部编版新教材,《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更显突出,涉及了历史、国学文化、心理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众多领域的内容,融合度强。所以,需要德法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寻找道德与法治与其他学科的契合点进行整合,进行跨学科教学。一位教师在教学部编版二下《学习有方法》一课时,在“背诵古诗觅方法”这一教学环节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小朋友们,中华古诗词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或写景抒情,或叙事励志,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传承,同学们你们看,CCTV有诗词大慧,那我们就开一个班级诗词大会(PPT出示:班级诗词大会),老师出题,请你们来猜一猜是什么诗句?第一题是一幅画(PPT出示),第二题出示东、西、南、北四个字,第三题是一个故事(朋友送别李白,两人依依不舍......),最后一题是一句话(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题目出完了,下面的比赛正式开始,看谁反应快!

1:第一幅图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第二幅图的诗句是: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3:第三幅图是李白写的《赠汪伦》

最后一题全班一起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你们师用了什么方法,一下子就想到了这些诗句的

学生回答

师总结方法:画面色彩联想法、方位词记忆法、故事记忆法、理解记忆法

小朋友们,你们看,咱们有这么多的方法,记忆古诗就能记得又快又牢,老师要告诉你们,其实在学习上,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的方法呢,掌握了这些方法,就能事半功倍.....

跨学科整合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一种新思路,它打破了学科界限,重视不同学科的优势资源,在知识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有机地融合,这既是扩展和深化课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创造性教学,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道德与法治》和语文学科都有着同样的德育功能,在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上都侧重语言文字的表述,在教学手段上是可以互相渗透、融合、借鉴、应用的。此教师在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就从国学文化的精髓着手,开展了“班级诗词大会”,学生在积极参与比赛的过程当中,总结出了四种记忆古诗的又快又牢的方法:画面色彩联想法、方位词记忆法、故事记忆法、理解记忆法。这既巩固了语文学科记忆古诗的方法,也达到了本学科的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交流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感受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因此,科学地整合其他学科的教学资源可以帮助教师突破学科教学思维界限,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进而实现课程的深度学习和课改进程的深度发展。

三、寻找道德与法治与社会事件的共通点进行拓展

《品社标准》提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提出教学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性出发,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氛围,使课堂能够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社会热点话题能够反映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并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所以,将社会热点问题纳入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帮助帮助学生认识和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途径。文祥老师在教学《公民的基本义务》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让我们把回忆拨回2020年,这一年新冠疫情突然袭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面对严重的疫情,我们国家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保障着我们的权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播放视频。

我想这段回忆将会被中国公民永远铭记。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都知道,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板贴:权利)那么你知道疫情期间,我们的国家都保障了公民的哪些权利吗?

1:生命权

师:具体说说

生:我们的医疗都是免费的

2:隔离期间在家也能享受受教育权

3:保障了我们的物质帮助权

......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这些都是我们在特殊时期享有到的权利,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公民享有的权利还有很多很多,PPT出示:劳动权、被选举权、监督权、文化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权、休息权、请求权、财产权、社会保障权、平等权等,当然我们的宪法除了保障了我们的权利以外,还规定了我们有基本的义务,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公民的基本义务》,板贴:公民的基本义务。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一课是《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法治专册第四课的内容。法治课对德法教师来说是个挑战,对学生来说也是挑战。小学阶段法治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在此基础之上,在他们的生活之中能够渐渐地养成法治习惯,知晓法治习惯,内心中去理解并且接受和实践这样的内容。那么教学当中的困惑是什么呢?首先法律条文很生涩,知识点非常多,教师自身都很难消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去结合具象化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法律条文。疫情是现在的热点话题,也是学生们亲身经历的事件,所以在文祥老师在教授这一课时,以“疫情”为话题进行导入,“疫情期间,国家保障了公民的哪些权利呢?请你结合生活当中具体的事情来说一说。”因为这是学生真实经历过的事情,所以学生回答起来头头是道,学生讲了有免费医疗,保障了我们的生命权,在后面的细节当中,学生也会结合自己在疫情期间发生的具体事例来谈。紧接着,文老师继续提问“这是我们特殊时期要履行的义务,那宪法规定我们公民的基本义务是什么呢?”以点带面地就解决了学生对于生涩的法治知识的学习,最大限度地增强了教育实效。

四、寻找道德与法治与实践活动的需求点进行延伸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既要依据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它可以是学生的校内生活,也可是是学生的校外生活。根据教学的主题、内容等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相关的实践活动内容,在活动时间的安排上,需要灵活机动些,可以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以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教学片段:

师:还记得它吗?是怎么做成的呢?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次有趣的体验。看,你们拿到亲手做的花草纸的时候笑得多开心呀!还记得制作有几个步骤吗?

1:我们经过了抄纸、采集花草、装饰、晾晒等,做成这样一张纸。

2:我用一个木框捞起了纸浆。

师总结:看来那次体验对你来说,印象深刻,我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了一张张这么美丽的花草纸,一定特别有成就感。

师:其实古法造纸的流程远不止我们体验的两个环节,我们一起来听听古法造纸守艺人小玲老师是怎么说的吧。(播放视频)听了小玲老师的讲解,看了刚刚的回顾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吗?(2生交流)

师总结: 一张看似普通的花草纸制作起来需要这么长时间,步骤如此繁琐,真是来之不易啊!

以上是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11课《我是一张纸》的一个教学片段,纸在学生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学生们也往往会忽视对纸的珍惜与节约。所以在“一张纸的诞生”的教学环节,需要学生对纸有深入的了解,明白纸实际上来之不易,这样他们才会产生珍惜和节约的心理。所以,在上此节课之前,教师特意带领学生们走进运河五号创意街区体验了“古法造纸技艺”,让学生先动起来,感受制作纸张需要进行繁琐的步和要花费大量的劳动时间,为课堂教学做好“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这样的实践活动既恪守了品德形成的规律,同时,也轻松地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寻找道德与法治与实践活动的需求点进行教学空间的拓展,带领学生们进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也可以因地制宜地与学校各类活动进行结合,如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等等,将教学时间和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拓展,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时间有限,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此课程的综合性并依据教材综合构建的特点有意识地拓展空间,创新地渗透、整合和延伸相应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并提高实际生活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杨九诠,李铁安主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