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基于儿童立场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创设的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目录 > 基于儿童立场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创设的研究 > 研究动态 > 教学设计

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三课时)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于艳萍  发布时间:2022-07-03  浏览次数:

课题: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科目:道德与法治

教学对象: 五年级学生

课时:第三课时

执教者: 于艳萍

单位: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本课教学内容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10课《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的第三部分——中流砥柱。教材由四个话题组成,分别是“勿忘国耻”“众志成城”“中流砥柱”“走向胜利”,从现实走向历史,再从历史回到现实,最后落脚于立志传承。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与书本、历史、现实和行动进行激烈的情感碰撞,有助于提升学生道德认知,促进学生增进爱国情,树立报国志,实践报国行。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1、知道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贡献,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2、在小组合作、情景探究、采访交流的过程中,领悟到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的担当,感受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展现出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

3、真切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仰慕、敬佩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五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国家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成为迫切的需要。从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至今,一百年多年的时间了。21世纪的孩子对于“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很是熟悉,但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贡献”和“在战争中体现的抗战精神”却了解甚少,缺乏与之相关的知识。百年之前祖国的黑暗和混乱离今天的孩子渐行渐远,但这却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不能忘却的历史。同学们对于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付出的艰苦卓绝地战争和牺牲的了解只是零星地限于祖辈的相传,以及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之中。为了让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有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本课的学习尤为重要。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本课题设计,围绕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关键能力进行,主要聚焦提升学生的道德认同能力,促进学生增进爱国情,树立报国志,实践报国行;主要运用到情境体验策略、主题活动策略、思辨探究策略等。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知历史,感悟历史,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贡献,明白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非凡意义。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引导学生把历史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切实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把热爱中国共产党这一情感深深烙在同学们的心中。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学习了“勿忘国耻”和“众志成城”展厅。我们不会忘记九一八、南京大屠杀那段屈辱的历史,那是民族的灾难、国家的苦难;我们更不会忘记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全民族抗战的英雄气概。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在纪念馆里参观学习,欢迎来到“抗战灯塔、中流砥柱”展厅。

3.同学们,是谁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呢?          那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是怎样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呢?

4.让我们进入展厅,开始参观探究。

5.现在,请大家拿出各组的apid、图片、文字等的资料包,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旧知,激发情感

 

 

 

 

明确参观探究的要求:①走路轻轻,说话轻轻,表情庄严。

②各小组从“三个主题”中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

③认真阅读资料,小组围绕问题探究后准备汇报。

 

 

5分钟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回忆前两个篇章,很好地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爱国热情,为进一步了解历史,激发对中国共产党的仰慕、敬佩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调。

二、西安事变

1.过渡:我们先请研究“西安事变”的小组来汇报。(板贴)

2.通过阅读资料,你们小组对1936年的中国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当时日本侵略华北,民族危机加深。

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

中国共产党积极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播放视频),同学们,面对这样的蒋介石,杀还是不杀?

4.同学们,在当时的情况下,杀蒋并不难,安民愤,泄私情。但杀蒋会引起怎样的后果呢?

5.总结:中国共产党作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决定何其不易呀。让我们为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的担当点赞!他们不愧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分享汇报,了解“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

 

观看视频资料,在争辩“杀”还是“不杀”蒋介石的过程中,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大局担当。

 

 

 

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不计个人恩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顺应历史的潮流,一致抗日。

通过回顾历史,分析局势,同学们真切认识到在国家最危险的时候,是中国共产党的大局观,才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是出于对局势的敏锐判断和以大局为重的担当,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中流砥柱的作用。

 

 

 

三、艰难抗日

1.探究(板贴)游击战争的小组,你们有哪些发现要和大家分享呢?

2.你们通过研究图片,被中国共产党的智慧所折服,地道战、麻雀战、伏击战﹍…其斗争的形式实在太多样了。

我们多多少少看过这一类影片,这些战术巧妙在哪呢?

3.   (观看视频)。看完之后采访同学们。这个大姐,面对残暴的敌人和四处飞窜的子弹,你不害怕吗? 

4.   这位参加地道战的叔叔,你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都离不开你的照顾,你为什么要来参加战斗呢? 

5.那你知道这么智慧的战术是谁想出来的呢?

出示毛主席的“论持久战”: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以《论持久战》为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长篇演讲。毛泽东说,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起说)最后的胜利一定是中国的。

5.总结:同学们,中国共产党精准分析局势,提出持久战的主张,带领人民群众因地制宜的作战中体现出的智慧,充分说明了他们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交流游击战争多样的形式,战术的巧妙,感受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和广大老百姓的全民参战的热情。

 

 

了解“持久战”,增强必胜的信念。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的中国,对于战争的艰辛和残酷,孩子们难以想象。今天的我们不仅要为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成就歌功颂德,更应让在和平年代成长的孩子们知道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付出的艰苦卓绝地探索和牺牲。漫长而曲折的革命斗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四、革命圣地

过渡:研究(板贴)革命圣地延安的小组,你们有哪些收获要和大家交流的呢?

1.分析抗战形势图,介绍1939年后,日军对我根据地反反复复进行了大规模地扫荡。

出示照片,了解日军在我们的国土上实行惨绝人寰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2.哪个小组给我们介绍一下抗日根据地出现其他的困难吗?

3.中国共产党面对困难,又是怎样带领全体官兵去解决的呢?

这开垦南泥湾究竟有多么辛苦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体验活动。

(说来读一读)体验要求:

请两位学生连续一分钟用力做锄地动作。

其他同学请仔细观察他们做锄地动作过程中表情和动作的变化。

4.想知道开垦南泥湾的全体官兵是怎样工作、生活的吗?

出示资料:1941年春,北风依然凛冽,三五九旅的战士们每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当时环境恶劣,要啥没啥,大家都是在荒地里逮啥吃啥,再加上强体力劳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累死、饿死或者病死的战士达近千人。然而,根据地军民凭着自己的双手,不但摆脱了困难,而且创造了世界上少有的奇迹。三五九旅在南泥湾不到3年,就开垦荒地26万亩,除粮食和日用品自给外,还向边区政府上缴公粮一万石,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谁来读一读这红色的文字)

5.同学们,此时,你又有着怎样深刻的感受呢?

过渡:我们的战士自力更生、百折不挠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6.可是,也有小朋友是这样想的(播放音频)今天我们已经丰衣足食了,所以不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了。你是如何看待这个同学的想法的呢?

牢记习爷爷的谆谆教导: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PPT)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习爷爷在今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7.总结:中国共产党以身作则,奋战在抗日的最前线,延安成了所有爱国人士的革命圣地。当时,许多爱国青年满怀革命热情,从四面八方奔赴延安参加抗战。

8.过渡:行走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展厅,了解了当时复杂又困难的环境,我们真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领导全民族抗战,建立并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知道敌后抗日根据地扰的日军不得安宁,日军进行残酷的大扫荡。

 

  

了解抗日根据地面临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双重考验。

 

 

 

体验体力劳动的艰辛。

 

 

 

 

深刻感受开垦南泥湾的物质价值和不朽的精神财富。

 

 

 

 

 

明确艰苦奋斗是传统美德永远不能丢。

 

 

 

 

牢记习爷爷的谆谆教导,在朗读习爷爷的金句中提升思想认识。

 

 

 

 

 

 

 

 

 

 

感受革命圣地的强大感召力,回应之前中国共产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长久影响。

 

结合板书,从多角度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作用。

通过动态的文字,动感的画面以及生动的解说,一幅幅历史画面生动地呈现在眼前,将学生带入到历史的氛围当中,让学生在其中认知历史,感悟历史,成为直接的观察者和参与者,变枯燥的历史“一言堂”为生动的历史“大观园”。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五、抗战胜利

1. 苦难终将结束,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战的伟大胜利。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3页,我们一起来读。

2.观看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的视频。

得知这一消息,祖国各地人民庆祝抗战争胜利。 如果你也在现场,老师想来采访一下你们。

这位兄弟,你为什么开心得脸都红了? 

这位大姐,你为什么而欢呼,跳跃呢? 

这位大爷,你怎么哭了?

想当初,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了

  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了

1894年, 甲午战争,失败了

  只有这一次,抗日战争彻底了。

表达出胜利的喜悦,

 

观看视频,图片,深刻明白胜利来之不易!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我们要珍惜、感恩生活在这么一个和平年代

 

 回顾前情,强烈对比

情境感染,在胜利的喜庆中表达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激;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对比胜利的来之不易,品尝成果的甘甜。

六、永远激励

1.自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同学们,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的呢?

2. 可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今天,中国共产党依然是——中流砥柱。

3.总结: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

亲爱的少先队员们,全体起立!让我们一起朗读:在这场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显示了(板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板贴)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板贴)不畏,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板贴)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这就是伟大的抗战精神。

少先队员们,让我们在伟大抗战精神的召唤下,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立志传承,争当新时代的好少年。

交流:

1.城市日新月异,环境优美。

2.人民生活舒适、幸福:公交卡、地铁、医保、免费课本等。

3.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抗击新冠疫情。

4.2020年全面脱贫,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以少先队员最庄严的姿态,朗读、感受、铭记抗战精神,致敬先烈,立志传承,争当新时代的好少年。

通过盘点新时代的幸福生活,让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清晰而直观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到如今的“中流砥柱”依然是中国共产党,同时也实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七、布置作业: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必将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让我们铭记历史,接力奋斗,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课后,从以下两个作业挑一个去完成。

1.给低年级的小朋友们讲讲抗日战争中的感人故事.

2.观看一部爱国影片或者学唱一首爱国歌曲。

紧扣本课的主题“中流砥柱”,由课本走向课堂,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神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力奋斗。

今天的学生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在深入了解和体会了“抗战精神”的基础上,展望未来,从自己出发,增强历史使命感的责任感。

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

1、根据参观探究的要求,联系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思考问题。

2、根据情境和体验活动要求,积极参与,并获得真实的感受,与同学分享。

3、善于合作探究,内化所学,将仰慕、敬佩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板书:          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西安事变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游击战争                 视死如归 宁死不屈

革命圣地               无所畏惧  血战到底

                         百折不挠 坚韧不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