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着眼学生发展,建设班级文化的行动研究》报告

                            《着眼学生发展,建设班级文化的行动研究》

                                                     武进区古方小学 执笔人:沈银大

    一、 课题的提出
    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温馨摇篮。班级的状态、风貌、活力等方面的情况,都直接关系着学校教育的成效,制约着学校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乃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班队文化建设,已成了新课程改革实验深化过程中的一个突显课题。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班级文化涉及到与班级有关的各类人群,既包括我们以往比较关注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我们容易忽略的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而教师与教师之间是合力的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是互补的关系。
    当前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师生往往急功近利,只关注学生的分数、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对情感的需要,能力的培养。体现在班队文化建设中,班队管理仿佛是一种“看守式”、“保姆式”的模式,把学生看成机械的、服从的、被动的对象了。究其原因,是我们太忠实于传统的教育观了。我们的观念没有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仍然以灌输、说教、规劝为主,处处体现出德育方法的刻板,师生关系的冷漠、对立。
根据“新基础教育”的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改变班队文化建设,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已成为每位班主任的工作要求。
    二、概念的界定
   (一)班级文化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比如文艺学、天文、地理、教育、服饰等等。所谓班级文化,通常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可以说,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将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班主任要十分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
    (二)班级文化的建设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所谓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比如教室墙壁上的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或世界名人的画像;摆成马蹄形、矩形、椭圆形的桌椅;展示学生书画艺术的书画长廊;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科普长廊;表露爱心的“小小地球村”;悬挂在教室前面的班训、班风等醒目图案和标语等等。在工作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凡是教室环境整洁、优美的班级,其师生的荣誉感、班级的内聚力都比较强。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应重视教室环境的美化,力求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而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种班级规约,构成一个制度化的法制文化环境;观念文化则是关于班级、学生、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的种种观念,这些观念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
    面对丰富的班级文化建设,学生学习吸收内化,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过程。班级文化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制度化的法制环境,还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和行为的尺度,从而使每一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的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正确面对学习和生活,建立法制观念、按照法规办事、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维护自己的权利,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化程度。 
    学生一旦置身于班级集体的文化氛围之中,他们的思想观念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种与班级文化相融合的价值观。班级中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制度文化和精神风貌的反映,是班级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班级的“软文化”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时时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学生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社会化的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出如何创建班级文化建设,使班级文化的教育力量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从而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2、  通过研究和实践,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在民主集体中提升学生生命质量。
    3、 通过研究和实践,形成优良的教风、班风、学风,使班级成为学生向往的精神家园。
    4、 通过研究和实践,创建班级文化教育特色,提高办学水平。
    四、研究内容
    1、 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研究。
  (1) 教室环境的布置要实现“美化”。
  (2) 文化团体的活动要实现“教化”。
  (3) 人际关系的协调要实现“优化”。
  (4) 学习风气的营造要实现“强化”。
    2、 建设班级文化的途径和策略研究。
  (1)建立有效的班干部队伍,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和人际关系。
  (2)展开丰富多彩的班级运动和实践运动,打造班级文化特色。
  (3)利用老师良好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本课题对现有法律及古今中外相关理论开展学习研究,特别是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努力提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倡导教师自觉、主动地参与研究,并通过事件和研究改进方法、提高素质和能力,实现班级文化建设的改善。
    3、案例研究法:本课题拟进行个案研究,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对个别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多大,从中寻找大力推广的方法。
    4、评价研究法:运用评价,对班级文化建设进行全面的评价,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六、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8年2月)制定好课题的研究方案,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任务。
    第二阶段(2008年3月—2008年5月)围绕课题收集材料、学习理论。课题组成员根据分工,针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分析相关的教育现象、教育行为;研究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确定相应的力求学生达到的素质目标;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制定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具体策略。
    第三阶段(2008年6月—2009年12月)围绕研究目标、依据实施方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改革和创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思想;分析存在问题,进一步发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实施方案,不断调整、完善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认真分析研究过程,进一步掌握研究方法,不断提高研究能力。
 
    第四阶段(2010年1月—2010年3月)认真分析研究过程资料,撰写子课题的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汇总研究论文、案例,向上级申请结题、鉴定。
  七、成果体现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等。
  2、系列化的班级文化建设的学习资源库。
  3、学生的个性电子档案。
  4、教师的优秀论文、案例、精彩课例集锦等。
  八、课题的组织与研究分工
  课题组组长:马跃兴 
  副  组  长: 袁小红  沈银大   具体负责本课题的研究工作,负责撰写课题设计方案、阶段报告和研究报告,负责研究过程的调控管理。
  组      员:杨红、陈洁、朱菊香、鲍燕君、龚玲娜、莫小香、庄丽艳、李新平、庄彩琴、宦小丹、王小亚、朱颖洁、霍高萍、薛博娟、殷维红、黄玲华、冯嘉贤、周小英、承钢。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设计制作:武进区李公朴小学信息技术组  
苏ICP备10052206号-1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今日访问量:,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