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五册第39-4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测量以及计算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并能把对周长的认识应用于现实生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认识周长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会测量并计算出平面图形和简单多边形的周长。
【教学准备】细线,树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由动画情景引出周长概念,初步感知周长。
(1)初步观察,初识“边线”。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课间吗?是呀,同学们既玩得玩得开心,又锻炼身体。
每天锻炼身体好。连小动物都学会了呢!瞧,一大清早,几只小鸭就来到游泳池边,准备早锻炼了。想看看它们是怎样锻炼的吗?老师有一个要求:要找出它们锻炼的路线有什么不同?准备好了吗?仔细看!(整体出示三只小鸭的锻炼路线)
小结:我们发现,小黄鸭是在游泳池里面游泳的,而小白鸭和小黑鸭都是沿着池口的边线在跑的。(贴“边线”)
(2)比较观察,再识“一周”。
谈话:小白鸭和小黑鸭都是沿着池口边线跑的,它们路线完全一样吗?
小结:小白鸭沿着池口的边线跑了不到一圈,而小黑鸭呢?从这一点出发,沿着池口的边线出发,整整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这一点。像这样的一圈也可以说是一周。(贴“一周”)
2.丰富表象,充分感知“一周边线”
(1)启发:你能指出游泳池池口的一周边线吗?谁来当个小老师指给大家看一看。大家看清楚他是从哪儿开始指的,到哪儿结束。指名指。
伸出小手,我们一起像他那样指一指,好吗?开始。
一定要从这儿开始指吗?还可以呢?指名指。从这里、这里,都可以吗?你有什么想法?
小结:任意选一点出发绕一圈再回到这点,都是池口的一周边线。
(2)启发: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身边一些物体表面的一周边线。
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这是——课桌面,你能选择一个指出它的一周边线吗?
你还能找到数学书其它面上的一周边线吗?
3.完整感知,认识周长
(1)说明:我们把一周边线的长叫做周长。(贴“周长”)
(2)启发:什么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谁能像老师一样说一说?
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闪烁“边线”)
(3)迁移类推,巩固对周长含义的认识。(课件出示)——能说会道
引导:你能像这样介绍它们的周长吗?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说一说。
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什么是课桌面的周长?
(4)小结: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贴“物体表面”)
这两个周长中,哪个长,哪个短?
这说明物体表面的周长是——有长有短的。
【设计意图】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在没有讲授周长概念的时候,让学生用手指出图形的一周边线,亲身感受周长的特点。这样做,比先讲授特点在动手操作,感受更加真实也更加深刻。然后运用概念再让学生去描述其他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索到运用的过程,有助于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学习新知
第一个环节
1.认识并测量树叶的周长。
(1)谈话:那这样的一片树叶它的周长究竟有多长呢?
我们来同桌合作解决问题。(分步出示要求)
一想一想,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测量;
二选一选,从小盆子里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
三说一说,这片树叶的周长大约是多少厘米。
明白了吗?比比哪些同桌合作得最好!开始!
(2)学生活动。
①同桌合作,测量树叶的周长。
②汇报方法和测量到的结果。
结合交流分享经验:
围一围要注意什么?(紧贴边线围一圈、掐住终点)
量一量要注意什么?(拉直、0刻度)
(3)用电脑来演示一下他们的做法。(多媒体演示)
说明:可以先用线沿着树叶的边线围一周,把围到的线放到直尺上量一量,围到的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我们把把弯曲的边线的长转化成直直的一段线的长。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作“化曲为直”。 (贴板书“化曲为直”)
(4)启发:“化曲为直”的方法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想想看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哪些长度?
【设计意图】这么做首先让学生意识到所有的封闭图形都是有周长的,其次在关注学生的操作,适当指导学生先用绳子围一围再把绳子拉直量长度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在操作中丰富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并初步体会“化曲为直”的方法价值。
第二个环节
1.认识并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
(1)谈话:刚才我们研究了物体表面的周长。如果沿着物体表面的边线画下来,就可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说明: 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贴“平面图形”)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选择其中的两个,用铅笔描出它们的边线。
谈话:怎样描得准,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独立完成。(电脑出示)
小结:大家所描出的每个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谈话:平面图形的周长也有长有短。测量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你准备用什么工具?是不是这里的每一个图形都必须同时用到这两样工具?
小结:像1、3、5这样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可以用直尺直接先测量每条边的长度,然后怎样就可以得到图形的周长?
(3)谈话:你们明白了吗?我们选择两个图形来“试一试” 。(课件出示)
带做左题。独立完成右题。汇报结果。注意单位。
小结:三角形的周长就是三条边长的总和,四边形的周长就是四条边长的总和,那五边形呢,六边形呢?几边形的周长就是——谁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几边形的周长就是几条边长的总和。
2. 计算多边形的周长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神机妙算
谈话:大家已经会计算图形的周长了,下面我们就来场比赛,神机妙算,看谁能算得又快又对!
在书上列式计算。交流算法。
小结:同学们都大显身手,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了每个图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数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都是先从具体实物入手,找出规律,逐步抽象成图形与数量,找出本质特性。在本节课中,先研究具体实物,在研究平面图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练习巩固
1.基本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多媒体出示无方格图形)
抢答:它们的周长是多少?学生疑惑。
(多媒体出示有方格图形)
现在可以了知道它们的周长了吗?
观察: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多少?
方格纸中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抢答: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抢答: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2.拓展练习。
(1)第一次拼。
谈话:如果把这样两个图形拼在一起,这个新图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课件闪烁)
(2)第二次拼。
谈话:老师换一种拼法,如果这样拼,这个新图形的周长是多少?你认为这个图形的周长是30厘米,你是怎么想的?好的,我们来验证一下:
①谁来指一指这个新图形的周长?(课件闪烁)
②它的周长是多少呢?大家可以在作业纸上看一看。
结合交流(数、连加、30减4) (课件展示)
(3)启发:这两次拼图形,带给你什么想法?
(两个图形拼合成新图形,有时周长等于原来两个图形周长的和,有时周长并不等于原来两个图形周长的和。要知道一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关键是要看围成这个图形一周边线的长。)
【设计意图】周长的含义很简单,但是练习却很丰富,需要学生能从周长的概念入手,面对不同的问题,抓住核心,即一个图形的周长就是它一周边线的长。
四、全课总结
1.揭题:今天我们学得好开心,一起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它是谁?(板书课题:认识周长)
2.周长是我们数学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个新朋友藏在我们身边许多物体表面上,在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来看一看。(图片欣赏:游泳池上、篮球场上、花坛的栅栏上)
3.谈话:你知道吗?(课件展示)在田径场上进行200米或400米赛跑时,参加比赛的运动员起跑时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站在外圈的运动员总是比站在里圈的运动员靠前一些。这是为什么呢?大家可以在课后交流你的想法。关于周长,今天我们就研究到这儿!
【设计意图】周长的概念源于生活,总结成数学概念后,最后的目的还是要运用于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到数学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叫做周长 化曲为直
【设计意图】本课就只有一个概念,即周长的含义。不需要写其他的内容,防止干扰。“化曲为直”思想是数学转化思想的一种,非常重要,学生可能无法归纳出来,所以就需要老师给出这一名词。
【教学反思】在讲授这节课之前我认真思考这节课的重难点,还是放在对周长的含义的理解上。虽然学生很容易知道周长就是物体一周的边线的长度,但要对它形成一个清晰地表象还需要分开、一步步来进行。所以我在让学生理解周长时从描边线入手,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描一描、说一说等感性认识来充分感知周长。初次接触概念课,为了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我允许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对周长的了解。从授课的效果来看,学生对边线和一周的理解比较到位,但周长的定义到底是学生在感知后自己总结出来还是老师直接说出来,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是我个人觉得在这节课上还是有老师总结出来比较好,学生都明白都理解,但是学生肯定会表述不当,在表述上造成很多障碍,浪费了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在感知周长这个环节,更应该再让学生有更多感知的具体情境、具体事例可能认识更深刻。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