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两小二辩日》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想象入境 

1.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 生(齐读):两小儿辩日。

2.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早晨,看到一轮太阳冉冉升起,圆圆的,大大的,红红的,继续看,太阳冉冉往上升,最后升到高高的地方,但似乎变小了,光开始耀眼,甚至,甚至刺眼起来。睁开眼睛,把你刚看到的早晨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用预习时已知的课文中的两个词来形容。翻开课堂练习纸,默写下来。(生交流)并写在黑板上。车盖 盘盂 校对并齐读两个词

3.师:好,请同学们继续闭上眼睛,用想象来感受早晨的太阳照在你身上有什么感觉,中午的太阳直直照在你身上,甚至头上开始冒汗。请你也用课文中两个词语来形容,并默写下来。(生交流)并写在黑板上。沧沧凉凉 探汤 校对齐读尝试读出两种不同的感觉,相机理解“探汤”的意思 把手伸到热水里

二、连线质疑,读通文言

1. 连线老师范读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要这两个词连起来呢?

2.让生畅所欲言。预设:可能是因为两组词意思相反;也可能是从形状、温度两个角度来观察;也可能是因为第一组词是一个小儿的观点和依据,而第二组词是另一个小儿的观点和依据。

3.老师继续连线。请生自读课文,提问并思考:为什么又要将这两组词连在一起,有何奥妙?生交流:日初出 日中时

4.质疑:为什么都是日初出的太阳,一儿认为大如车盖,一儿却觉得是沧沧凉凉?同是日中时的太阳,一儿认为如盘盂,一儿子觉得如探汤,为什么?引导学生交流是因为他们观察的角度不同,分别从视觉、感官来观察。

5.擦掉黑板上所观察到和所感受到的词。你能用文中的一个字来代替他们吗?远 近 近 远

6.原来如此,两个人的观点都有据可依,怪不得两小儿争锋相对,争执不下。那么当时两个小儿是怎样辩斗的呢?我很想感受感受那个场面,请同桌两人分别扮演一小儿一小儿,现在下面辩一辩,一伙辩给大家听。哪一组想来试一试。(不仅是语速,更是一种语气气势,要把你的观点依据说得比真理还真)还有哪一组来试一试?(辩论时这反问的语气一出来,一下子就站在真理那边了)

7.赵老师也想来试一试,谁想和我辩上一辩。(2遍)非常棒,我听出来了,大家都想试一试,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不好? 要想达到辩论的程度,同学们还需要在课后练一练。

三、再读课文,咀嚼“辩”之趣味

1.同学们,看,就这寥寥数语,就勾勒出精彩的辩论场面,这几句话中一定有着秘密。指名读:任务四 我希望每个人至少有2到3个发现,把你的发现记录在旁边,一伙好交流。 

理解交流:

1说话有条理 从自己的观察而来 他们论证自己观点的依据是生活中的自己观察到的具体事例

(2)句式类似 增加辩论的紧张感

3)修辞手法——比喻,请你找出句中的比喻。 出示: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第一句从视角感受上运用了比喻,分别将初升的 太阳和中午的太阳比作车盖和盘盂。 第二句从触角感受上将中午太阳的温度比作探汤的热度。 使观点更加鲜明,语言更加生动。

4)语气助词 反问句式 辩论语气——反问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读出反问的语气:辩论中的反问,一是要强调自己的观点,二是要激发对方的思考。

5提示:你们看到过这样的现象吗?你们有过这样的思考吗?(爱思考)

(争强好胜 天真可爱)

2.是呀,文字背后蕴含着许多奥秘,如果我们再来看看文章前后的三小节,你还会有新的发现。出示齐读三小节。生交流

3.孔子,他可是世人眼中的—— 生: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是个谦虚 实事求是的人。

四、课堂延伸,迁移运用

1.但智者孔子,他也判断不了,两个小朋友也不知道,就在这时,有一位天文学家不知什么情况就穿越回去了,穿越到两小儿辩日的现场,他看到孔子尴尬的在那站着,就走上前来为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出示:齐读。你们懂了吗?(解决这个问题)

2.我们不能苛责古人,毕竟故事发生在2500年前。回答不了的孔子引得两小儿笑曰引读:孰为汝多知乎?天真的两小儿在笑孔子,那此时的孔子又会怎么想,怎么说?揣摩当时的情境和孔子的心理活动,来写一写。(文言或现代文)生交流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只也。

3.同学们,你们刚刚所交流的孔子在当时会不会说呢?指生交流 相机结尾:师不能决也!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设计制作:武进区李公朴小学信息技术组  
苏ICP备10052206号-1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今日访问量:,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