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感受科学魅力。
语言运用: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思维能力:能够聚焦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对人物进行评价。
审美创造:体会“我”善于思考爱观察的精神,树立科学精神。
【课前解析】
关注文体特征:《表里的生物》是冯至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文章的时间线索明晰,文章多次出现时间词语,如:“小时候”“一天”“许多天”“以后”“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发展,“我”的心理和情感也在变化。
关注人物形象: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好奇心强,爱观察,善思考且比较执着的孩子形象。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时要聚焦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要找出依据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关注文中插图:文中插图画的是父亲把表盖打开,“我”睁大眼睛兴奋而入神地看着面前表里的美丽而神秘的世界,也表现了“我”的天真和好奇。
关注文章结尾:文章结尾处,“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这样的话”指什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回想自己是否也说过类似的话。为什么不说了?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体会告别童年的悠长滋味。
关注字词:“脆”字要提示右边的“危”字,最后两笔是横折钩和竖弯钩。
【教学目标】
1.会写“吠、脆”等6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重点】
1. 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难点】
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吠、脆”等6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标题,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初步感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件3)
教师导入新课:我们身边的生物千千万万,各有各的特点,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你们听说过表里的生物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就坚信爸爸的表里藏着一个小生物,我们一起去探寻表里生物的秘密吧!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了解作者(出示课件4)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今属河北)人,现代诗人、学者。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有一次毛泽东曾握住冯至的手,说他写《杜甫传》是“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代表作有《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山水》《伍子胥》等。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
(1)(出示课件5)教师提出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习字词
(1)(出示课件6)出示词语:蝎子 钵子 蝈蝈 机器 钟楼 街心 盲人 单调 齿轮 唯恐 丑恶 恐怖 证实 蟋蟀 蛰
教师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2)读准词语“蝎子 ”“钵子”“盲人”“蟋蟀”等词语。
读准多音字:单调diào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可以帮助扫清学习上的障碍,为理解文章内容作好铺垫。)
(4)(出示课件7)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读准字音。观看写字视频。
重点指导“脆”等容易写错的字。
(出示课件8)书写“脆”字时注意右半部分的“危”字,最后两笔是横折钩和竖弯钩。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9)教师出示要求:默读课文,联系课题,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出示学习提示:圈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想想围绕“表里的生物”每个时间点上发生了什么。
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概括。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学生汇报。
(出示课件10)预设1:我找到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第1自然段的“小时候”,第3自然段“一天”,第10自然段“过了许多天”,第12自然段“此后”,第20自然段“后来”。
(出示课件11)教师出示要求:请根据圈画内容梳理表格。
预设:
(出示课件12)教师提出问题:请你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但父亲不许“我”动手表,这让“我”很痛苦,后来父亲打开表让“我”观看,并解答了“我”的疑问, “我”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只小蝎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理清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是如何证实自己的观点的。)
2.(出示课件13)教师出示要求: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科学精神”,说说文中的“我”探究了什么问题,是怎样探究的。默读课文,圈画相关内容,并作简单批注。
生默读课文,并用笔圈划。
学生汇报。
(出示课件14)预设1:我圈划的是第1自然段的相关语句“我那时以为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知道这句话是“我”当时的想法。
预设2:我圈划的是第1自然段的相关语句“那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以及第2自然段当中“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他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嘀嗒,嘀嗒......”这是作者产生的疑问。
预设3:我圈划的是第9自然段的相关语句“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这句话是作者的大胆猜测。
预设4:我圈划的是第12自然段的相关语句“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蛰你。”爸爸的话证实了”我“的猜测。
预设5:我圈划的是第13自然段的相关语句“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这是作者得出了结论。
预设6:作者又提出了新疑问,我找到的语句是第18自然段“为什么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预设7:紧接着“我”又有了新的猜测,我圈划的是第19自然段的相关语句“大半是因为他有好听的声音吧。”
(出示课件15)教师出示课件梳理小结:根据同学们找到的相关句子,我们可以知道“我”我研究思考的过程是交代“我”的想法——产生疑问——大胆猜测——证实猜测——得出结论——新疑问——新猜测。
(设计意图:清楚小男孩心情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将小男孩的心情变化与这个星期天里的时间推移结合起来,以便更全面、准确地把我课文内容。)
五、课堂演练(出示课件16)
教师提出问题: 作者小时候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你能举出一些事例反驳他吗?
预设1:小溪流淌的声音
预设2:火山爆发的声音
预设3:风声、雨声、雷电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