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一、设疑 激趣
1、设疑导入。
上课了,教师走进教室,看见教室外的雾霾,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问:这些东西是从哪儿来到的? 2、激发讨论。针对上述问题引发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顺势撩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谁知道PM2。5?“帮助学生了解污染的根源。 3、揭题课题:“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有关废弃物的问题”。出示课题。 小结:垃圾应该放进垃圾桶,这个道理学生都懂。为此,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本次活动的内涵,找到活动的生长点,使生活矛盾与学生“已知”知识产生碰撞。这样,以问题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推动学生向纵深处发展。使学生处于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界中。
二、选择 合作
1、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进行调查研究,以下选题供大家参考: (1)雾霾是怎么产生的? (2)污染有哪些?它们有哪些危害? 2、制定研究计划。自由分小组,确定研究任务,制定研究方法明确分工。
三、自主组合,调查分工,设计活动计划。
1、根据以上归纳,把班上的同学分成5个活动小组,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能力及居住的地段选择适合自己的调查小组。 2、任务分配:第一活动小组调查空气污染情况,第二活动小组调查水污染情况,第三活动小组调查噪音污染情况,第四活动小组调查垃圾污染情况,第五活动小组调查公共设施受破坏情况。 3、各小组任务落实到人: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生活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设立:组长、记录员、摄影员、采访员、上网员、资料员整理员、调查报告执笔员、调查结果汇报员。 4、指导设计调查活动计划。 镇区环境状况调查活动计划表 5、召开小组长会议了解活动计划制定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活动前的指导。
四、实地调查 要求:
1、参加小组组织的系列活动,调查并记录调查结果。 2、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信息,了解环境受污染破坏的原因。
五、小组达成共识,提炼观点。
1、要求资料员整理员把小组成员在调查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展示。 2、对小组同学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一起寻找改善的途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