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公顷的认识》说课设计
发布人:王立成 发布时间:2010-11-05 点击: 内容来源:原创
《公顷的认识》说课设计
武进区李公朴小学:袁美玉
一、说教材及教学目标
《公顷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和常见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知道公顷是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并初步建立1公顷的空间观念,联系实际感知1公顷的实际大小,并能进行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单位换算,应用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合理的使用面积单位。
如何在教学时做到到位而不越位?我参照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为纬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计算、观察、推理、想象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 = 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让学生结合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并应用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用公顷能方便地表示土地的大小,从而体验土地的面积。
3、通过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公顷,感受1公顷的大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难点是建立1公顷的表象。
二、说教学程序及设计意图
新课程要求我们“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应主动走向学生,向学生靠近。
在教学活动中,我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合作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将教学思路拟订为:情境导入、探索交流、实践运用、总结评价、拓展延伸五个环节,努力构建主体发现型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导入生疑。
考虑到学生对1公顷的占地面积缺乏明确的感知与了解。因此,我从学生已有的旧知“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出发,以填一填导入,并以武进市民广场的占地面积引起学生认知矛盾的冲突,发现以前学习的面积单位不够用了,需要运用一个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才符合题意,从而切入课题。接着以四张照片为背景,分别呈现中国国家馆的建筑面积、中华世纪坛的占地面积、鸟巢的面积和2004年我国森林的面积,这些面积都是以公顷为单位的。这样安排的意图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起学习心向、营造学习氛围。这些旅游景点、著名建筑都是学生比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学生的兴趣由此产生。把这种兴趣从对景物的喜爱转移到数学内容上,注意力集中到对公顷的认识上,例题的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开端。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一些问题,什么是1公顷?1公顷有有多大?什么时候用公顷作单位,同时也产生了解决这些疑问的迫切愿望。
这一环节的教学,是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并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二、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空间相对狭窄,见识少,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是比较困难的。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为学生选择多种渠道,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感受体会,逐步加深印象。
1、认识1公顷的含义。
(1) 告诉学生1公顷有多大。
在学生知道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后,告诉他们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学生对100米的长度是比较熟悉的,知道他们是多长,因而会进一步想像出边长100的正方形,这是学生对1公顷的第一感知,因此教学时,不仅告诉学生什么是1公顷,还要求他们想一想相应的正方形,获得对1公顷的初步体会。
(2)算一算1公顷是多少平方米。
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引导学生算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00平方米,这是公顷与平方米的进率,安排学生自己计算的目的是:第一、算式100×100是根据1公顷的概念来列的,通过计算进率能巩固概念;第二、体会1公顷确实是比较大的面积单位,用他们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比平方米简便;第三、教给学生记忆进率的方法,一旦遗忘,可以根据概念列式算得。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1)联系熟悉的场地体会1公顷。
例如操场是学生熟悉的,课前让学生在操场上手拉手围成一个面积大约100平方米的正方形,感知它的大小。学校是学生熟悉的,通过了解自己的学校,知道多大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
(2)列举身边熟悉的场地巩固建立一公顷的表象
如:学生生活的小区、大型商场、超市的面积等。
(3)通过计算、比较加深对一公顷的印象。
教室也是学生熟悉的场地,教室的面积一般是50平方米左右,让学生感受到大约有200个教室的地面面积才有1公顷,篮球场的面积大约是400平方米,25个篮球场的面积大约就是1公顷。
(4)谈谈自己对1公顷的认识。
从熟悉的场地推想1公顷,建立起1公顷的数学模型,能加深对1公顷的印象。学生只要在众多事例中记住最喜欢的一件,1公顷有多大将印象深刻。这一过程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进一步内化,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我想: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它更是一种探究,一种体验,一种激励与唤醒。
这一系列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起丰富联系,使原本抽象的计量概念变得具体化和可比化,让学生的思维过程经历具体至抽象,突破了教学难点,体现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及由浅入深。
3、尝试单位换算。
在教学中,考虑到还需要让学生能熟练掌握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灵活换算,因此,在认识了公顷了之后,我就借助常州几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以形象的图片让学生在进一步感知公顷大小的同时尝试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单位换算。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家乡,有助于激发学生作为常州小公民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实践运用 巩固深化。
夸美纽斯说:“不巩固的教学就像把水泼到一个筛子里一样。”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还得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教学学习理念,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的能力,我安排两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探索实践性练习
我安排了一个生活题,让学生探讨、交流并解决,同时结合评议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这一环节通过层次清楚,形式活泼的练习,使学生经历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既加深了对1公顷的认识,又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了数学思考的能力。
四、评价总结
你对公顷有了哪些了解?你觉得什么时候用“公顷”作单位比较合适?
这一环节让学生回顾总结一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后继学习的兴趣。
五、渗透数学文化 课外延伸
通过一组图片的介绍,增添了数学文化的气息,展现了其深层内涵的人文价值,并渗透了环境教育,使数学内容更有教育意义、更有吸引力。
总之,本课设计遵照“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主体发现性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民主、宽松的氛围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知识能力、心理品质等方面都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 |
|
![]() |
![]() |
今日访问量:,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