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教育技术背景下
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
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执笔人:周晓英 管华英
我校“教育技术背景下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立项以来,学校课题组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活动,将课题研究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相结合,与教师的成长相结合,与学生的学情实际相结合,与学生课外阅读相结合,狠抓课题的领导与管理,课题主研人员充分发挥了骨干引领作用,全校语文教师人人参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将几年来课题的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校在“十一五”期间把“教育技术背景下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其目的是顺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丰富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开展这项实验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课外阅读是信息化时代的需求。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高度的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技术平台和海量的资源,它以其交互性、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超文本等宝贵的特性,为教育教学创建最理想的环境。
2、课外阅读是促进师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原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现今《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都要求,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扩展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感悟,领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小学生总阅读量为150万字。《语文课程标准》具体规定:小学六年阅读总量应在150万字以上(第一学段5万字,每天100字;第二学段40万字,每天700字;第三学段100万字,每天1800字)。这充分说明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还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当今社会是网络阅读(数字阅读)和文本阅读同样重要的时代,网络阅读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多重功能。但这种多功能的发挥,必须依赖于每位学生扎扎实实地完成这个网络阅读量。
3、课外阅读是学校的需要
就学校而言,我校语文老师已经开始运用网络来提高学生的网络阅读能力。但由于缺少专业平台的支撑,所以效果甚微。如何去管理和指导,让学生的阅读实践改变较大的随意性,最终完成任务,收到明显的效果,一直是语文课外阅读实践中困扰着语文老师的问题。特别是以关注某种儿童读物、某个网站为平台来提高学生的网络阅读能力的这种做法我们尝试得还不够,关注得也不到位。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想以电子网络、校园网站、电子图书馆等为平台,以凤凰语文网、《七彩语文》等课外阅读为切入口,切实有效地进行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网络阅读能力。为此,我们确立了“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课外阅读课程建设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实验目标
本课题实验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阅读方式,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让师生充分地开发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生活资源,身边的阅读资源,来拓宽学生语文阅读的领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让教师从科研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提高教学质量,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并推广运用。具体从两个方面确定其目标。
1、核心目标是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注重阅读方法,感悟和体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2、长远目标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并逐步转化为一种学习行为和生活方式,成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成为个体文化建构的重要渠道和基础,以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和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
三、课题实验的过程与管理
(一)实验过程
我校在课题实验中,遵循行动研究原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验流程的设计、运作与调控,注重实验过程的检查、指导与反馈,使整个实验过程步步清晰、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整个实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历时3年。
第一阶段是课题启动阶段,从2009年2月到2009年6月。在启动阶段,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一是思想上的准备。我校明确提出“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指导思想,坚持围绕“课改、课题、课堂”开展校本研修,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二是做好组织上的准备。我校成立了实验领导小组,校长挂帅,分管校长主抓,教科室组织、安排课题具体活动及研究内容;聘请了常州市电教馆戴晓娥副主任、武进区教育局电教中心宋惠平老师等专家,组成专家指导组,建立了课题实验组,确定研究班级,随后,课题实验教师深入不同班级调查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实验前测,并结合平时自己的阅读教学情况,进行调查论证,确定了课题实验方案;
三是做理论上的准备。注重培训师资,聘请了武进区教育局教研室张新东给实验教师作报告,通过校内骨干教师讲座、教师论坛、自学等多途径,组织实验老师系统学习了《阅读心理学》、《如何在行动中作研究》、《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等理论专著,加强教师的理论理论素养,加强教科研方法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四是举行了开题报告会。五月二十五日,武进区古方小学召开了省级课题“教育技术背景下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的开题会。《七彩语文》副主编、《七彩语文教师论坛》主编王向东,凤凰母语研究所徐晓华主任、王萍老师,常州电教馆戴晓娥主任,常州教研室张七中老师,我校领导、课题组成员和兄弟学校的老师一同参加了此次开题会。鲍艳君、上官敏燕、吴小燕、莫小香、陈洁等五位老师围绕课题执教了课外阅读课,周晓英老师在开题会上向专家组汇报了课题方案,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肯定。
五是成立“书之韵”工作室。这个工作室建立在校园网上,成立专题网站。栏目有计划与总结、经验交流、美文赏读等六个板块工作室特邀市电教馆戴晓娥主任、李冬梅老师和学校的领导、老师们一起参加了活动。
第二阶段是课题的实验和运作,从2009年9月到2011年7月。这一阶段我们做的主要工作有:
一是进行专题研究。我们根据本课题的特点确定了“小学生阅读兴趣与良好习惯培养”、、“小学生阅读心理探究”、“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课外阅读》活动评价研究”等专题进行合作攻关,做到期初定专题研究计划,期末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选择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握实验运行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专题的研讨主要采用专家讲座、论坛交流、教师写实验体会等形式和方法,抓主体,抓落实,抓突破。
二是抓好案例研究。收集并展示课外阅读课堂教学实例、学生自主阅读案例。通过案例研究,课题组定期对课题实验方案进行跟踪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采取措施,调整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行动研究”意识和科研技能,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经验总结。
三是开展教学研讨。我们以每学期开展《课外》研讨课为载体,研究《课外阅读》评价模式及评价体系,进行反思,不断完善课外阅读教学模式,改进教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将课外阅读研究推向深入。三年来,学校召开了12次专题研讨会;实验教师上课外阅读研讨课40节,撰写论文、案例143篇,有159人次获优秀成果奖。
四是搭建学生活动平台。结合学校“书香校园”的建设,薛博娟老师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知识竞赛、中华经典诵读、“书香伴我成长”演讲、讲“国学经典”故事、“中华诗文朗诵”等活动中享受阅读的快乐,展示自我风采。在围绕课题开展的学生阅读成果展示与交流活动中,学生获奖约300多人次。
五是课题阶段总结。每个学期结束,专门进行课题总结,教师进行个人总结。在总结中,注重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提炼,在此基础上编辑《课外阅读优秀论文集》、《课外阅读优秀案例集》。
第三阶段是总结推进阶段,从2009年2月到课题结题。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学生的阅读兴趣、习惯进行调查分析;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测试,做好实验过程记录,有关数据收集,积累课题相关材料,分析自评,对实验进行客观总结,撰写结题报告,全面总结研究成果,汇编《课外阅读课题实验成果集》,把实验成果转化为教师常规教育行为,把实验成果植根于日常学习生活中,达到层层深入,滚动发展,全面推进。
(二)实验管理
课题实验的研究,贵在坚持与创新,重在务实与求真。实验流程上的科学严谨,精益求精是课题实验取得成功的基础和前提,有效的组织调控,严格的运行机制,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课题实验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1、组织调控,级级把关
在成立课题组时,我们聘请了有关领导、专家进行理论指导,解决疑难问题。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分管语文教学的周晓英副主任主抓研究工作,进行课题总体设计,制定研究规则,提出要求,每次研讨活动,教科室主任深入课题组,同实验老师一起探索。领导的参与,老师的热情,使课题研究工作有序、顺利开展。
2、规范运行,层层推进
(1)制度作保障,确保课题活动时空。
在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之时,我们规定实验班级每周安排两个课外活动为课外阅读课。这两节课的时间是实验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得挪作他用。另外,每周星期一下午集体备课的的第一节课为课外阅读课题组实验活动时间。每次活动有检查、有记载,确保活动的质量。
制定作息时间,引导学生养成“每日三读”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教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我校坚持学生“每日三读”,即早晨7:10至7:30为“晨读”,午饭后12:00至13:00为“午读”,晚上临睡前30分钟为“晚读”。在这三个时间段,学生可自由吟诵或阅读中华古诗词、古今中外名著等,以校规来强化学生时间意识,加强阅读耐心与恒心的培养,并以晨会交流、班级读书汇报会等形式来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不断激励和督促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班班建立“图书角”,并与学校图书馆合作,开展“图书漂流”,确保学生人人、时时有书可读。
推荐书目,制定阅读记录卡,引导学生读好书,多读书。在信息时代,怎样让学生读他们适合读的书,需要教师的引导;怎样保证课外阅读的实效,需要教师的督促。为此,我校课题组成员管华英老师为学生印发了新课标小学生必背古诗目录及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为学生制定了阅读记录卡。
阅读记录卡:(设计者:管华英老师)
姓名
 
阅读时间
 
读本题目
 
阅读方式
 
读物内容梗概
 
精彩摘要
 
阅读感悟
 
(2)理论联系实践,确保课题目标达成。怎样开展课外阅读?怎样指导学生阅读?不同年段学生的阅读能力目标该如何制定?问题即课题。在研究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法则,采用“初步设想——理论依托——实践探索——选择案例——交流研讨——总结深化——拓展延伸”的运作模式,用“系统论”“整体原理”来指导课外阅读教学,用“接受美学”理论来指导学生进行个性阅读,用发现法来培养学生阅读探究能力,我们不断摸索前行,逐步达成实验目标。
3、科学评价,争先创优
开展课外阅读的目的,既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是要借课题研究的平台,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我校制定了《教育科研“十个一”考评办法》,通过科学的评价模式,营造一个争先创优、生动活泼的科研氛围,鼓励教师勇于实验,勇于创新,促进教师更好、更快地发展。
4、绿色研究,网络管理
本课题倡导绿色课题,一切活动资料都在书之韵工作室里,一切活动安排我们都在工作室中安排、操作,可以供其他成员共享。
四、课题实验的主要成果
我校课外阅读课题经过3年的实验研究,现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多角度、多层面地理解了课外阅读
语文课外阅读是立足于语文学科,整合学生阅读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的综合性学习课程。顾名思义,语文课外阅读有三种基本性质,即语文性、综合性、阅读性。课外阅读的语文性表现在它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其综合性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在学习方式上,语文课外阅读的综合性体现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相互融合;在课程目标上,语文课外阅读的综合性体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对于课外阅读的意义与任务,我们有了新的认识。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二)构建了课外阅读的教学模式及测评体系
1、课外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外阅读课不同于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它在学习时空上比较自由,在教学形式、目标上也比较灵活。同一个“话题” 内容阅读,我们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将它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的课:“阅读指导课”、“阅读交流课”、“阅读赏析课”。“阅读指导课”以《课外阅读》教材中一个“话题”内容为阅读对象,引导学生怎样去读,关注些什么,在课内集中导读,教师为主要发言人,侧重于给学生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的指导,例如教给学生“读目录晓内容”、“快速默读”、批注点评等。“阅读交流课” 学生以自己的课外书及课外阅读记录卡为凭借,交流自己在某个“话题”(例如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课外阅读收获、感悟,学生为主要发言人,教师为参与者。“阅读赏析课”主要由教师带领学生赏读某部作品,类似于窦桂梅老师的《丑小鸭》一课。
2、课外阅读的阅读效果测评研究
如何测评课外阅读的实效呢?我们摸索出一套由问卷调查法、抽样测试对比法及学生自评法相结合的方案来评价实验阶段效果。例如:
四(1)班部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情况调查表 (管华英)  
人数:30人
 
是否喜欢
读课外书
每学期阅读课外书量
你觉得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有帮助吗
不读
三本以内
三本以上
不大
 5
 25
 22
 4
 3
 5
 22
 3
备注: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打“√”
 
五(1)班部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情况调查表  (周晓英)
人数:30人
 
是否喜欢
读课外书
每学期阅读课外书量
你觉得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有帮助吗
不读
三本以内
三本以上
不大
 27
 3
 0
 3
 27
 30
 
 
备注: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打“√”  (抽查学生为原四(1)班)
 
四年级课外阅读竞赛实验班与非实验班成绩对比表
对比班级
优秀率
及格率
课内阅读知
识巩固率
课外阅读知识正确率
四(2)班(实)
91%
100%
92%
87%
四(4)班(非)
42%
83%
86%
69%
 3、课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
创设情境,激趣导读;
不求甚解,鼓励多读;
因势利导,典型带读;
持之以恒,习惯乐读;
搭建平台,展示会读。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策略:
课内指导,课外得法;
引发问题,善读会辩;
读有所思,鼓励积累;
学以致用,多读提升。
4、课外阅读学习方式研究
课外阅读课题实验改革了课堂教学结构,让教学走向了开放;它摒弃了旧的教学方法,建立了新的教学理念。我们摸索出了“集中导读——分散阅读——集中赏读”的方式,构建了“课堂导读美文——课外链接阅读——课内集中交流”的学习方式。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学习自主性增强,综合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在各级各类写作、读写竞赛中成绩斐然。
(三)教师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探索,我校课题组老师逐渐进入教科研状态,并从实验研究中获取了一定的有价值的教学信息,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也取得了一些教学成果,实验教师撰写的经验总结、论文案例有159篇获省、市、县级奖励,王小慧、朱莉两位老师主讲的课例参加省级评比获奖,这些教研业绩,基本体现了我校课外阅读课题组的教研成果。
(四)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课外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广泛认知的兴趣被完全激发,有许多同学能自主阅读,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自读、自悟、自评、自纠,促进并满足了他们身心发展的需求。
五、课题实验的困惑与反思
课题组老师的努力付出,取得了点滴成绩,反思中我们也深感问题的艰巨,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
问题一:如何更有效地保证和利用阅读的时间。
每周两节课的探究时间,无疑是杯水车薪。如何更科学更高效地利用时间,提高质效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要内容。
问题二: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挖掘、甄别有益的阅读资源,这也是摆在实验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问题三:在大班额的前提下,在不加重老师与学生负担下,如何更有机地把课外阅读与现行语文教材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仍是我们下一步将研究的内容。
同时,部分教师对课题实验的认识不足,产生消极心理,直接影响到课题实验的质量,这个问题如何克服?
当然,一系列的问题也急待我们在今后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整”,从而把课外阅读做得更好。
课外阅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教师、学生都将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审美修养、道德水准、语文素养,进而使他们自我教育,终身学习。
罗伊·兰德说:“阅读是永恒的乐趣。”弥尔顿说:“一本好书是一个艺术大师宝贵的血液,是超越生命之外的生命,是可以铭记和珍藏的血液。”让我们继续引领学生在小学生涯中,与书为伴,以读为友,使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使历史文化得以永远传承!
 
                                    李公朴小学课题组
                                      2011年12月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设计制作:武进区李公朴小学信息技术组  
苏ICP备10052206号-1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今日访问量:,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