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李公朴先生为了民主与正义挺身而出,而我们新时代少年,更要懂法、守法、用法,做法治精神的传承者!”10 月 14 日,在李公朴事迹陈列馆的 “七君子” 事迹展区前,武进区李公朴小学三年级学生张子墨的发言,引发了在场同学的阵阵共鸣。当日,学校以 “寻访公朴足迹,践行法治精神” 为主题,组织三年级学生在五年级志愿者的带领下,开展了一场融合红色教育与法治实践的特色活动,让 “爱国、民主、进步” 的精神与法治理念深度交融,在少年心中播下法治的种子。
寻迹故居,从革命故事中悟法治初心
青瓦白墙的李公朴故居内,一场特殊的 “法治启蒙课” 正在悄然展开。在五年级志愿者的引导下,同学们沿着李公朴先生的人生轨迹,从他少年时勤奋求学的经历,到投身抗日救亡、为民主事业奔走的壮举,一步步探寻革命先辈与 “法治” 的不解之缘。“1936 年,李公朴先生与沈钧儒等‘七君子’,为了反对内战、呼吁抗日,即使面临被捕的风险,也始终坚持用合法的方式争取民族权益,这就是最早的‘法治信仰’!” 志愿者们结合陈列馆内的文献资料、老照片,将抽象的法治理念融入具体的革命故事,让同学们明白: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依法行事、坚守正义” 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走进李公朴先生青年时期的书房,桌上摆放的《宪法大纲》复刻本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原来李公朴先生不仅是民主战士,还这么重视法律知识!” 大家轻声翻阅着复刻本,仿佛能看到当年先生在灯下研读法律、为民众普法的身影。这一刻,革命先辈对法治的坚守,跨越时空与同学们的心灵相连,让 “学法懂法” 的种子在心中悄然发芽。
光影铸魂,在纪录片中明法治责任
研学活动的第二站,设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这里化身临时 “法治课堂”,纪录片《风雨同行李公朴》的片段再次播放,但此次的观看重点,聚焦于李公朴先生作为 “平民教育家” 时的普法实践。片中,李公朴先生在抗战时期创办补习学校,不仅教授文化知识,还向民众宣传法律常识,鼓励大家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画面,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
“李公朴先生用灯光照亮了民众的求知路,我们要用法律知识守护自己的成长路!” 看完纪录片后,同学们纷纷分享感悟。三年级(2)班的刘思语说:“以前我以为法律离我们很远,现在知道,过马路遵守交通规则、不欺负同学,都是守法的表现。” 简单的话语,道出了同学们对法治责任的初步认知,也让法治精神在光影的渲染中,逐渐融入少年的价值观。
实践赋能,让法治精神落地生根
为了让法治教育从 “听”“看” 走向 “做”,参观结束后,各班同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法治实践活动。教室里,同学们各显其能,用多样的形式诠释对法治精神的理解:有的拿起画笔,在画纸上勾勒出 “我心中的法治小卫士”,画面里,李公朴先生的画像旁,站着佩戴红领巾、手持法律书籍的小小身影;有的分组编排 “法治小剧场”,演绎 “过马路守规则”“校园里不欺凌” 等情景,在角色扮演中学会用法律规范行为;还有的制作法治主题手抄报,将李公朴先生的法治理念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小知识相结合,一笔一画传递法治力量。
此外,学校还组织部分同学走进 “公朴书屋”,开展 “法治书籍共读” 活动。同学们围坐在一起,阅读《青少年法治教育读本》,分享书中的法治小故事,并写下自己的 “法治成长日记”。“我要把今天学到的法律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一起做守法的好公民!” 三年级(4)班的王浩宇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而五年级的志愿者们,则化身 “法治小宣讲员”,在校园里向低年级同学普及简单的法律知识,让法治精神在校园内层层传递。
从寻访故居感悟法治初心,到观看纪录片明确法治责任,再到实践活动践行法治理念,此次法治实践活动,让李公朴精神与法治教育实现了完美融合。正如学校校长所说:“李公朴先生追求的‘民主、进步’,与新时代的法治精神一脉相承。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同学们不仅了解革命先辈的事迹,更能将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长为有法治信仰、有责任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
(武进区李公朴小学供稿 撰稿:王雨莲 摄影:翁嘉琳 审核:管华英)





|
|
|
|
|
|
|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