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学生课外阅读初探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最有效的方法,更是我们人类的一个新的生活领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可是,因为初中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很重要。
    一、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选择课外读物要注意下面几点:
    1、思想健康。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我们要教育学生读好书,使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受年龄、阅历、水平的限制,初中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的学生带来的副作用。
    2、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差异。因学生的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初一学生比较喜欢童话、神话、民间故事、科幻作品,初二、初三学生更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历史小说感兴趣。女生一般爱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
    3、有趣味性。知识的海洋对青少年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宇宙的奥秘,诸如地球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海底世界的趣闻,历史上的人物故事,以及关于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等都会引起他们认识世界的强烈欲望。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读物。
    4、注意阅读的广度。鲁迅曾这样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教育部规定的初中生必读作品适及面非常广,这无疑是要我们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二、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
青少年的意志、毅力、水平与成年人有区别,要克服初中生常见的盲目冒进的心理,所以要讲究阅读的先后,阅读要有计划地进行。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如今,社会生活高度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让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文章,在老师的引领下,文字带他们进行了时空的穿梭,领略了各种风情,遨游了艺术殿堂,充分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奇妙与伟大。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对各种阅读材料的兴趣,促使他们自己通过读报、看书去获取知识、信息,懂得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教学安排时,我们还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的纪念日,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并根据资料,配合班级或者自己自己各种形式处理与表达。帮助学生广开信息渠道,大量储存各种信息单元,使学生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能力。
    2、从体裁考虑。初一年级学生安排读一些童话、科幻故事;初二、初三学生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
    3、从时间考虑。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书报,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长的读物。初一、初二年级都读一些课外读物,初三年级少安排一些。
    三、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近代的学习理论研究揭示,心智技能的学习与形成有赖于积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就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积极的读书态度,用心投入。读书是把书的信息传给大脑,大脑进行创造性加工,人与书本产生的一种综合性效应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
    2、写读书笔记。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在对作品中的情境及形象的感受体验中总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平时我们应要求学生把独特的感受及时地记入读书笔记本。摘录精彩片段、好词佳句、名言警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进行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阅读时的讨论交流是拓展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加深对读物理解的良好方式。交流可采用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等形式。
    四、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创新精神
    培根说过:“凡有所读,皆成性格。”学生对文章的鉴赏感悟,都具有较强的个性特点。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希望所在。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鼓励学生提出与书中不同的见解,或者解决书中或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在阅读中,会对一贯的、公认的模式、结论提出异议的阅读能力其实就是学生的一种求异思维的体现。
    学生对文章鉴赏的多样性,应当得到老师的尊重。我们允许学生在品评、质疑时的这种超“文本”的现象。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看法才能得到真切的表达,感悟得到真实的提高,思维得到真正的发散。如读了《三国演义》,有的学生对刘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刘备出谋靠诸葛亮,开战靠张飞,关羽,算不得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当我们在进行阅读时,能做到不尽信书,学会全面看问题,难道不是更能培养出实在的分析、评价的能力?
    如今,作为人类精神活动重要方面的阅读活动,正以锐不可挡之势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由于旧的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少且不得法。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担负起鼓励、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重任。老师们,带着你的学生在书海里畅游吧!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设计制作:武进区李公朴小学信息技术组  
苏ICP备10052206号-1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今日访问量:,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