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小学班级文化与学生心理发展浅说
小学班级文化与学生心理发展浅说
 [摘  要]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动力场”,它渗透于班级的一切活动之中,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导向、规范、陶冶和激励作用,并呈现出传播通道的多样性、经济原则的渗透性、课余文化的立体性等特点。优化小学班级文化,要做到增强意识与总体设计相结合,弘扬民族文化与吸收先进外来文化相结合,开展活动与优化教育相结合。
[关键词]  班级文化;心理发展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班级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它反映的是班级这个特定社会组织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简单地说,就是在班主任指导下,班级师生通过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
    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班级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动力场”,它渗透于班级的一切活动之中,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一、小学班级文化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概括而言,小学班级文化对学生心理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导向作用。班级文化通过各种班级活动逐步把学生的心理发展引导到班级奋斗目标所确定的方向上来。现代教育在塑造现代人的目标上,将心理素质放到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位置,认为人的身心潜能的开发程度和班级文化在人的身心结构中的内化程度,都在人的心理素质水平上得到综合的反映。班级文化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导向作用具体表现为:班级文化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目标、方向和举措有积极的宣传、解释和实施作用,班级文化对有悖于学生心理发展的观念,行为,有转化、改变和抑制作用。  
    2、规范作用。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必要的规章制度。班级制度文化以其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告诉小学生,什么是好的,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好的,为什么不能做,对小学生有很强的约束力。规范的违犯者,不仅会受到集体舆论的谴责,严重的还会被集体孤立起来甚至受到一定的惩罚。
    3、陶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陶冶美的情操。优美的班级物态文化,不仅可以使生活于其中的小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养成他们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二是丰富知识,开拓视野。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可以使置身于其中的小学们受到人类科学文化的熏陶,从各种角度和层次,去汲取人类文化中的精神食粮,获得丰富的知识,开拓视野,看到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方向,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三是发展良好的人格。班级的班风、学风、各种规范以及组织系统等,使小学生的身心无时不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班级的各项活动,给他们提供了交往的机会,可以使他们学会待人接物的规范和技巧,唤起他们心底的高尚情感,从而促进他们良好人格的形成。
    4、激励作用。班级文化是班级师生长期选择和创造的结果。共同的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态度,如同一种粘合剂,对每个小学生具有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凝聚力,从而形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群体意识,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和集体智慧。因此;班级文化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激励因素,是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教育力量。同时,这种激励作用还表现在班级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表现在班级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娱乐活动,可以愉悦学生身心,磨砺学生意志,创造民主的心理气氛;必要的心理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厌学、畏难情绪,增强学习信心,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当前小学班文化建设中的新特点及其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班级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之一,也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面临着发展与挑战的双重课题,呈现出以下一些新的特点:
    1、传播通道的多样性。近年来,科技日新月异,班级文化的传播媒介也更趋多样,以黑板、教师讲授为主要手段的传统传播模式已被彻底打破,初步形成了多元交汇的传播网络。书刊、宣传橱窗、广播电视、互联网、各种专题活动构成了广大小学生吸收各种信息的主渠道。与此同时,班级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小学生从社会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接受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所有这些,都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经济原则的渗透性。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创造了更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竞争观念、科技观念、成才观念渐人人心,这对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无疑是非常有益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市场经济的等价原则、功利原则、竞争原则也同样渗透到班级文化中,并产生了一些消极的负面影响,在班级文化中渗透着某些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的内容,这对小学生心理、行为的发展及班级文化价值取向等都是极为不利的。
    3、课余文化的立体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受各种文化特别是外来文化的影响,当前学校的课余文化更趋多样化,形成了立体性。当今小学班级课余文化活动空前活跃,第二课堂、少先队活动、知识讲座接连不断,综合性的文化艺术节、文化读书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参加。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特长,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但与此同时,小学班级文化在内容上也出现了某些社会上甚至国外资本主义的不健康的东西,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必须引起注意,加强管理。
三、优化小学班级文化,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小学班级文化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而当今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化小学班级文化,探讨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1、增强意识与总体设计相结合。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优化小学班级文化,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小学班级文化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巨大作用,增强积极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良好意识。在增强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意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总体设计。要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系统地分析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找准班级文化建设的重点,保证班级文化总体设计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前瞻性。班级文化建设的总体设计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出发,既要考虑文化的物态建设,即“硬件”建设,又要着重考虑精神观念形态建设。特别要注意班风建设,良好的班风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求实进取的健康心理。
2、弘扬民族文化与吸收先进外来文化相结合。班级文化不是孤立的,它受着社会文化的制约,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因此,小学班级文化要对社会开放,对世界开放,要科学地、辩证地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包括资本主义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科学技术。只有在传统文化和国外先进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下,小学生“人格”即个性才能得到全面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才能逐步形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意识才能逐步增强,认识、情感、意志过程才能得到逐步强化。
    3、开展活动与优化教育相结合。班级的各种活动是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重要渠道。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开展小学班级文化活动,我们要做到:(1)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2)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力求每次活动都能发挥教育人、团结人、培养人的作用。在安排上要科学合理,不脱离实际,力求结合年级、班级、特长和节日,穿插安排各种活动。(3)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应该多出主意,提供条件,尽量让学生自编自导,自娱自乐,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活动必须与优化教育相结合,因为开展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教育的优化。此外在活动开展中,我们还应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组织活动。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设计制作:武进区李公朴小学信息技术组  
苏ICP备10052206号-1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今日访问量:,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