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
——《共同的家园》网络教学设计
网络教学(Web-Based Instuction),它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活动中,学生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首先在局域网内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若教学资源不能满足要求,则可进入Internet网寻求更多的资源或信息。我在组织《地球——共同的家园》一课的教学时,利用局域网及因特网资源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本节课要求学生懂得地球是人类和生物的共同家园,认识我国的一些珍稀动植物,知道我国自然条件复杂,物种丰富,了解维护物种多样性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环境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能力目标:通过网上教学和学生网上冲浪,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一些保护物种资源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因特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查找、搜集和交流信息,体验网上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有关国内外探索太阳系的情况,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紧迫感;同时激发学生珍爱生命,保护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情感,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是人与自然单元的第一课,课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地球物种,指出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懂得动植物都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善待各种生命。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由我国的一些珍稀动植物了解我国物种资源丰富。
第四部分:引导学生讨论怎样保护物种资源的一些具体方法。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执教的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且具有初步理性思维的特点,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协作探究的能力,同时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知道了一些环保知识,知道了环境遭到破坏后的危害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这为本课集中地综合探究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等问题奠定了基础。只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由感知”、“自由发现”、“自由提炼”、“自由运用”,往往会闪现创新的“火花”。
四、教学辅导策略及教法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师的辅导作用,但指导和建议更多的是暗示性的而不是直接的,当学习者需要的时候才出现。
1、信息资源的重组。由于学习资源的丰富,教师在筛选学习资源、组织学习资源、传递学习资源方面的主导作用特别重要,教师必须转变为网络知识海洋中的“导航者”,成为学生信息的“代理”。
2、营造“科学探究”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3、加强协作学习。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
4、加强“异步”辅导。对各个研究小组进行提优补差的个别辅导。
5、学习评价。强调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对于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重在学习过程,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重在学生的全员参与,强调评价的激励性,努力形成有助于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气氛。
根据教材、教学对象分析和教学目标,采取以下的教学流程:情景导入→→交流储备→探究交流→开信息会→归纳总结。通过语言讲授和学生操作计算机,以讨论法、谈话法组织整个教学过程。
五、网络教学环境设计
本堂课的教学地点将在网络教室,有25台计算机以上,能与因特网相连,解决了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垄断计算机的做法,为充分发挥其交互性的特点提供了条件,计算机像笔、纸、书本一样,成了学生学习的工具。
课前我利用Frontpage2000制作了网络课件《地球——共同的家园》,此课件主页面上边设计为按钮,主要有教材内容、地球概况、生物演变、人与自然、珍稀动植物、相关链接等,通过超级链接的形式与网页中有关文字内容相连(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点击该部分文字,进入相关网站),还使用Javascript制作了留言板供讨论和交流用;课上使用苏亚星教学网进行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多媒体网络教学尝试力图体现基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进行,把传统的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成为学生自主式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辅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本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七、教学过程流程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