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的课题方案(一)
一、 指导思想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而实验又是科学探究的基础,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质就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科学知识,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有效的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实现。自实施新课程以来,科学探究的理念已在广大科学教师心中扎下了根,科学探究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科学课堂教学。科学课上,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明显比以前多了。广大教师经过探索和尝试,也已积累了不少的实践经验。但是,在实验探究教学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困惑,在采用实验探究学习活动组织课堂教学时,存在许多误区,导致课堂实验探究活动形式化、表面化,缺乏有效性。因此,我们必须关注科学实验探究活动的有效性问题。  
目前课程改革正在进行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展“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教师角度看:有利于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行为,反思教学过程,切实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帮助教师解决在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困难,顺利推进科学课程改革工作。从学生角度看:有效地开展课堂实验探究教学活动,有利于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和发展有效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会有效的探究方法,掌握科学实验探究教学活动的特点和新课程的性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科学实验探究的体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实验探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学习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主动的行为。一切知识都是个体在认知过程的基础上跟经验世界对话中建构起来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人的发展的主要媒介是通过交互作用导致的意义的社会协商。与此相应需要建立“学习共同体”,创建一种全新的学习文化,即一种开放的、鼓励创新的、浸润的、师生互帮互学的、以孩子为师的文化。  
此外,我们要构建一个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的学习环境,也离不开其他的理论指导,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王坦的“合作学习”等。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对于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提出,学生学习有效性有三个考量指标:学习速度(前提性指标)、学习结果(核心性指标)、学习体验(内隐性指标),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学生方面爱学习,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方面观念更新了,角色丰富了;课堂方面活了。华东师范大学邓志伟博士在《有效教学--问题、理念与对策》的报告中又指明了:有效教学的核心是“ 学生参与”,有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有效学习的关键要素是:自主、合作、探索、反思。浙江大学盛群力教授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研究简介》中指出有效教学的四条标准:教学有价值(是否做了值得去做的事情)、教学有效果(是否做对了要做的事情)、教学有效率(是否做到了尽可能的好)、教学有魅力(是否有长久深远的感染力、穿透力与亲和力)。  
目前,分学科的探究活动有效性研究刚起步不久,但也取得一定成效,如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胡兴余老师的 “提高数学课堂探究活动有效性的策略研究与实践”,总结了提高数学课堂探究活动有效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然而目前国内还没发现有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性的研究成果,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就更加没有。  
上述探究教学、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而其它学科的提高课堂探究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也给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本课题将根据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小学科学课堂里开展实验探究学习的具体环节及相关因素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解决实验探究活动形式化、表面化、低效性问题。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设计制作:武进区李公朴小学信息技术组  
苏ICP备10052206号-1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今日访问量:,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