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摘要: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实验教学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最佳途径,实验能让学生直接参与并获得对探究特征的深刻认识。学生是实验的主体,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实验教学, 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在实验中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关键词:有效性  主体  组织  引导  探究 

一、组织引导是实验教学有效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使教师在教材使用及处理、信息获取、媒体选用等方面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更大的自主权,也有了更多创造性教学的平台。教师教学中要充分扮演好组织设计者的角色,使学生从动手、动脑、体验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创新,实验结束后组织好实验报告与实验反思,养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与习惯。

1.利用实验资源,发现问题

大自然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科学教师要利用好这一天然条件,将相关的自然现象的变化和书本的知识结合起来。教师要根据教学的要求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掘随处可见、随处可取的自然现象。

教学《看月亮》一课时,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观察,他就记不清上弦月和下弦月的区别,甚至有一个学生还问我:老师,月相就这几种吗?弄得我哭笑不得。还有月食和日食的发生时间,学生总是混淆。针对这种情况,一定要鼓励所有孩子坚持观察,要结合一些天文现象,比如,今年农历二月初一正好有日偏食,学生们都观看了,而二月二正好是民间龙抬头的日子。今年二月初三又有一个天文现象,就是金星合月。如果这三天学生连续观察,就可以得出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晚上看不到月亮,是朔日,而新月出现在农历初三,记住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就记住了以上这些科学知识,印象就能深刻!

2.创设实验情景,分析解决问题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如不少说法是人们长期的生活经验的总结,但有很多说法不科学的,并且这些说法大部分的来源都是生活中的科学表征,我们科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时,应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现象,分析原因,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用科学知识来解释这些说法的原因,如人们常说的“天狗吃月亮”,其实是月蚀的自然现象,使学生对这些说法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又如铁制的用具很易生锈,六年级在进行了《铁钉生锈了》的对比实验后,我们在探讨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应用中,要求学生思考,并请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家的铁制的用具(如家中都有的菜刀)是怎样存放的,有什么的不同结果,再启发学生探究存放的最好防范,从而达到全面认识金属的性质和具体掌握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

3.进行有效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教师不能把知识传授做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上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语)。

科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与人们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并使用这些科学知识来指导他们和家人的生活,更应引导学生有效进行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假设、正确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获取知识与技能。如《摆》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然后引导设计实验,选择仪器,实验装置中摆锤和摆线的选择,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知识和经验,提升对比实验在科学实验探究中的运用能力,充分运用控制变量法加强对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等的理解。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得出结论,最后让学生为走慢的摆钟调节时间,体验快乐。教师尊重学生不同感受,引导学生主动地有个性的实验,尊重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反思,评价实验,这样比实验本身更重要,会使实验教学效果最大化。

二、积极参与是实验教学有效的核心

实施科学实验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全体学生全面参与实验,从实验中获得发展,积极参与实验,真正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使实验探究真正发挥出传授知识与技能和培养科学素养的固有功能。

1.学生参与实验,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和解决科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科学学习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所以教师必须给每位学生平等的实验机会,让学生充分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技能,特别关注性格内向生与后进生,多给他们以实验机会,让实验成为学生发展个性,舒展个性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独特视角。

2.学生积极实验,追求三维目标的最优化。

学生积极有效参与实验是学生自我动手、动脑的体现,而思维活跃地参与实验,就能获得实验策略,探究现象之后的本质,使学生创新素质与思维能力得以提升。要是每位学生能真正参与实验,那么有效与积极参与和谐统一,能使实验探究在培养学生三维目标中最优化。当然,要让学生真正实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实验前预测,然后再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联想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认真做好记录,实验后如实写出实验报告。

第三、抓好典型是实验教学有效的载体

进行有效的科学实验应从校本出发,做好典型实验。并让实验延伸到课外,根植于生活,做好实验的开发,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做出实验教学应有的功效。

1.实验应关注生活又结合学生实际。

实验是实验教学有效开展的载体,做好实验的选择与准备能发挥学生积极能动性,实验目标更易达到。教师不但要做好教材中的实验,还要挖掘生活中的探究活动。让实验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科学知识走进生活。如:澄清的石灰水难以找到,可考虑用食品中的石灰干燥剂做等。其次,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演示实验起示范、启发作用,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规范操作的作用。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做实验,如让学生上前来读数或动一动手、做一做。例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先让一个女生上来用抽气机给马德堡半球抽气,然后让两个“大力士”上来拉,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再叫两个“大力士”上来一起拉,如再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那么再叫两个“大力士”上来一起拉,还是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此时及时的将马德堡半球的故事讲给学生:八匹马对拉也不能拉开)。 然后打开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学生来拉,却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分开了。两次相对比,说明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且还很大,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做好典型实验,让学生触类旁通。

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实验类型比较丰富,而每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都有规律可循,因而应做好典型实验,由典型实验引导、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如“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是属于控制变量和不变量一类的实验,实验后注意实验的归纳反思,使实验目的更清晰,效果更优化。学生能触类旁通,将知识技能内化,今后遇到类似的实验学生就会自己设计,就懂得如何控制变量,如何进行实验操作了,典型实验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做好实验的开发与拓展,使实验根植于生活。

家庭实验、自主实验,使学生养成探究欲望,乐于实验,使科学实验延伸到课外,伴随学生生活。教师应培养和激发学生实验兴趣,结合实际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自主进行,如六年级的《做酸奶》,在课上讲解了如何做以后,让学生回家动手做一做,然后搞一个酸奶品尝会,提升学生做家庭实验的兴趣。这样为学生提供更自由的实验,提供开放性实验,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实验的教育功能在三维目标中最优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实验教学作为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和各方面能力。实验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学生长期的共同努力。怎样发挥实验探究有效性,也有待于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中,只有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了,科学课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⑴《科学课程标准》 200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走进新课程》

⑶苏教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设计制作:武进区李公朴小学信息技术组  
苏ICP备10052206号-1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今日访问量:,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