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走出误区,让多媒体课件真正走进我们的课堂

走出误区,让多媒体课件真正走进我们的课堂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除了具有逼真的音响效果、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非线形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外,它还解决了静态图形表达、微细结构描述等传统教法无法克服的困难,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优化了小学语文教学。但在课堂中,教师们走进了误区。在多媒体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应该冷静,忌盲目掌握多媒体教学策略,使教学过程实现最优化,打造出真正高效的课堂,从而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误区  多媒体  课堂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具有集成文字、图象、影像、声音及动画等多种信息的功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除了具有逼真的音响效果、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非线形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外,它还解决了静态图形表达、微细结构描述等传统教法无法克服的困难,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优化了小学语文教学。

但是,由于多媒体的介入,教师注重的是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学生眼睛盯的是演示屏幕。在被多媒体“统治”的课堂里,人性化的师生人际情感交流已经被冷冰冰的“人机交流”所取代,这样只会走向一些误区。

一、“图片速递”———课件剥夺想象

文字是一种有着无比巨大想象空间的独特艺术,这种想象空间,是任何视觉的手段都无法替代的。语文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许多东西是需要心灵感悟的。“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是以阅读为基础,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欣赏和再创造。每个学生对文本产生的理解都不同,而在过多使用多媒体的教学中,学生理解总被限定在课件中,其结果把本应是内容活泼丰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变成“唯老师理解独尊”的一言堂。这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学生思考的惰性,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如有一位教师在教《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时,制作了一个以轻音乐为背景,以图片为主的课件。上课时,学生的面前出现了一幅幅图景。学生本来可以通过文字自己去联想、想象的,但现在别人的解读代替了学生的解读,大量图片剥夺了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是要知道,语文更多的是意会的,是模糊的,是充满情趣与情味的。语文学习应该与想象联系在一起。诗配图画的做法,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必想象,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因此,我们决不能完全用图片来代替文学意境,图片应精挑细选,适可而止,适时出示,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是喧宾夺主,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让学生领悟学习的真谛,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感受拼装”———课件过度拓展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大的信息量,提高教学“产量”。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增加信息量,走马观花般地播放教学内容,只会导致信息泛滥。在单位时间内接受的信息,远远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只会导致他们囫囵吞枣,食而不化,嚼而不烂,造成过多的无效信息,降低学习的效率。如有位教师在执教《燕子》时,展现给学生的课件有《小燕子》的音乐、燕子的视频、小燕子的图片等。学生一会儿读,一会儿看,一会儿听,一会儿画,看似热闹红火,但一样也不深入,一样也没触动学生的内心。缺失了对文本本身的赏析品悟,对语言的咀嚼涵泳,再花哨的课件也不会给课堂带来质的变化。

三、“屏幕阅读”———课件代替文本

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声、像并茂, 且交互呈现,形象生动,色彩逼真。不可否认,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使教学更加灵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课堂的沉闷气氛,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于是,课件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的各个层面、各种环节。然而课本却被闲置一旁。

如在一节公开课上,教师将课文内容制作成一张张幻灯片,除了刚上课让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外,其余的时间都是围绕屏幕展开教学的。本该是与学生对话的文本,此时却被冷落在桌角上,无人问津。这种以课件教学取代文本教学的做法存在于相当多的课堂上,以至于教师们都习以为常了。但是,学语文需要的是与文本语言亲密对话,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品读感悟。要知道屏幕阅读只能让学生的思考浮于表面,对语言中细微的传情达意的效果却无法真正领悟。因此,我们的课堂应该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在读读、画画、写写、议议中走进课本。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受到语言的熏陶。因此,不能用课件代替文本,课件文字宜精不宜多,这样才能发挥课件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四、“音乐冲浪”———课件干扰情境

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音乐就能够为课堂创设浓浓的情境氛围,一开始确实能吸引大多数人的注意力,但在多次使用后,学生的注意力拉向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上,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成为教学的干扰源。如一位教师上《第一次抱母亲》时,课始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课中播放《母亲》,课尾又播放了《烛光里的妈妈》,在读课文时还播放了两首小提琴曲。这节课成了“音乐冲浪”课,语文课成了音乐课,音乐欣赏了成为教学目标。也许,教者的出发点是想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但是,过多的音乐冲击着学生的头脑,只会破坏情境,哪里还会有渲染、烘托课堂氛围的效果呢?适当地使用是必要的,但如果使用过多就会冲淡教学主题。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要想让学生静下心来走进文本,就应该没有太多负面的干扰。音乐要为语文学习服务,而不是占领课堂。因此多媒体切不可随意呈现,喧宾夺主。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尤·康·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多媒体课堂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使用会影响核心教学的开展。因此,教师应该冷静,忌盲目,掌握多媒体教学策略,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使教学过程实现最优化,打造出真正高效的课堂,从而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 “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设计制作:武进区李公朴小学信息技术组  
苏ICP备10052206号-1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今日访问量:,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