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小学语文“品读”式课堂教学模式阐述
小学语文“品读”式课堂教学模式阐述
一、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读是最基本的语文实践方式之一。本模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读中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绝伦、抒发情感的恰如其分和表达方法的匠心独运;再在悟后反复诵读、赏读,读出文章的意、情、境。这样在读通、读懂的过程中自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并不断地将新知识溶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促进其语言的发展。本模式强调学生经历品读的过程学习语文
二、结构流程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唤起参与               (认知准备)                  创境激趣
自读质疑               (感知文本)                  疏导释义
细读体会               (感受形象)                  引导点拨
精读评议               (感悟语言)                  指导交流
该模式主要体现“三读三感三导”。
1、强调学生经历品读的过程学习语文。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质疑、交流、评价,进行深入的语文学习活动。
2、该模式各环节在课堂时序上纵向排列,相对独立,层次清晰;在课堂教学的多种因素上横向组合,又互为联系,有机统一,使教学过程体现正态发展的价值取向。
由于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目标,而这些目标的达成顺序、及侧重点可根据文本特点、学生水平及《课标》对不同学段的不同要求灵活运用,各有侧重。该模式在不同学段的操作要领如下:  
三、操作策略
第一学段:
(一)唤起参与,创境激趣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首先从读懂题目开始,形式不拘一格。可以从字词入手,让学生猜想课文可能写了什么;可以根据课题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还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说说自己在这一方面的体会和感受。
同时,《课标》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故事导入、设置疑问、游戏活动等。
(二)自读质疑,疏导释疑
《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重点。”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教师在这一环节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中的生字词、长句子、难读的段落通过检查的方式呈现出来,不懂的同学质疑问难,理解的同学交流收获。同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生字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有取舍的巧妙指导和引领:纠正字音,品读字形,了解词义。在品读字形时,借助平时积累的识字经验,用各种办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感知生字的形状。在指导书写时,通过学生的观察、教师的范写,品读汉字的形态美,从而对识字、写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写字教学宜分散进行。
(三)细读体会,引导点拨
低年级的品读课文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还要读懂文章写了什么。由于低年级孩子概况能力还不是很强,教师可采用填空、排序等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大意,理清脉络。
(四)精读评议,指导交流
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在感受形象的同时培养语感,训练语文能力。而指导朗读是培养语感能力最重要的手段,所以,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一定要精心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悟体验。
同时,低年级的孩子想象力非常丰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特点,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带着美好的想象和自己的独特体验,“读”出课文的意境,“品”出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低年级的孩子有着很强的向师性,模仿力强。因此,指导朗读时,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对于阅读能力还不是很强的低年级孩子来说,有样可学才让他的学习有了方向,能模仿,才能创新,才能“品读”出属于自己的语文味。
第二学段:
(一)唤起参与,创境激趣
这一学段的“品读”要延伸到课前,要加强预习习惯的培养和预习方法的指导,明确预习的要求,课上要加强预习情况的检查,从而实现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高效课堂。
(二)自读质疑,疏导释疑
课堂上的“品读”从对学生的读书、识字情况组织检查交流开始,应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遵循由扶到放的过程,对重点字词予以适当指导;对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明白的地方要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先由学生自己或根据上下文理解,或查字词典解决,或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自己实在不能解决的,学生可在自己的学习小组中寻求帮助,最后对新掌握的词语进行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要说出理解方法。
(三)细读体会,引导点拨
在读通课文、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学生用自由读、默读、等方式品读课文,把长课文读短,理清文章的脉络,在概括自然段的意思的基础上逐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是本学段训练的重点。
另外,这一环节中,教师还要对文章体裁作一定的介绍,如学习《哪吒闹海》这样的神话故事时,可通过组织交流、老师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这一体裁的特点。
(四)精读评议,指导交流
对于一般的课文来说,学生的“品读”从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开始,在此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章的重点部分,即关键句子、重点段落;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也可以采用教师提示,直奔文章的重点句、段,组织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
反复朗读后,可让学生充分交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用心品味,并教给它们些有效的方法:如品文章的题目、品中心句、品重点段、品课文议论和抒情的部分、品人物形象、品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从哪方面入手,要根据课文和学生的实际而定。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品味文本,人文性的渗透不可生搬硬套,只宜在赏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使学生自然领会。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分析文章作者的表达技巧,提炼美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还要注意联系学生习作,使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学段
(一)唤起参与,创境激趣
第三学段预习时要引导学生除了关注文本,还要关注作者、写作背景等,并自主收集相关资料,由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自读质疑,疏导释疑
第三学段在这一阶段的学习可从交流预习情况开始。生字以学生独立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要把握好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针对性,有选择,有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提高效率。学生品读词语时要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在文本解读中品读,品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
(三)细读体会,引导点拨
高年级的“读文”在完成低中年级“正确、流利”目标的基础上,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经历了由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练习快速默读课文,能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概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记事性的文章,可提示学生按照事情的发生、经过、发展、结果等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对写人的文章可提示学生按照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内容,概述人物的特点或性格;对于故事类的课文,要求学生能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概述故事的大意。对于写景类、说明文、散文等,要具体指导学生依据文章的体裁,总结、抽象、概括主要内容。
这一时段“品读”课文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文章写了什么,并渗透一些根据文章的特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四)精读评议,指导交流
在学生品出文章的中心内容和文章的主题思想的同时,还要品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奥妙,学习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技巧。主要操作形式,可由学生自己在读书中感悟,静下心来品一品,写下批注而后交流品读后的感受;也可由教师预设问题,引导学生在读书中体会和感悟。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写法特点(文章结构,语言特点,组段方式,叙述顺序等),解决一个为什么写、或怎么写的语文学习问题。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虽每一环节的中心要求比较明确,但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程度,灵活运用。有些内容可以兼容并行,但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学习重点必须做到心中有数。确实体现语文课堂自主、高效的学习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评价
教学应关注模式应用、教师素养、学生的参与和表现等方面。
五、注意问题
1、在应用此模式时,要注意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给足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时间和空间,口、耳、手、脑并用,让他们充分地读,用心地悟,自由地表达,不断地积累、运用,不要追求形式。
 3.在运用模式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多种变式的交叉运用,优势互补,从整体上优化教学过程,又要因年级、内容而异,进行变通和再创造,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4.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教师应改变先知先觉的权威现象,揣摩学生的认知心理,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谅学生的学习困难,在教学活动中做一个组织者和参谋,让学生处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之中。
五、经典案例
放飞蜻蜓
一、揭题导入                      
1、师写“蜓”,问:认识这个字吗?组词:蜻蜓。提醒学生注意:蜻蜓两字都是虫字旁;蜓与蜒的区别。
2、出示图片:喜欢蜻蜓吗?谈谈你对蜻蜓的认识。
3、看来,同学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蜻蜓有关的课文。
板书:放飞    齐读课题。
【此教学环节通过认字、组词、谈话等方式,唤醒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说说预习收获                                                          
这篇课文大家预习过了,说说你对课文内容有了哪些了解?
三、读文识字
1、过渡:通过预习大家就了解了这么多,相信通过接下来的学习你会有更多收获。
2、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努力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把课文读流利。(2)、试着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同学们读得非常用心,学习上只要时时刻刻用了心,就能学有所成。看这些词语,能读准吗?
出示词块:行知    七嘴八舌       蜻蜓       保持平衡
慈爱      抢着说        朋友       调整方向
抚摸      纷纷          苍蝇       结构复杂
商量      入神          蚊子        成千上万
口吻                    孑孓        四面八方
1)开火车读(要求:每个字的读音都要清楚、响亮),注意“商量、抢着说、朋友、苍蝇、蚊子”的轻声,“孑孓”的读音,顺便了解一下意思。
2)竖着齐读,想想刚才的注意点,争取把每个字都读得字正腔圆。
3)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竖着的每一列词语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看出来了吗?
学生自由说,分组交流。
第一组(和陶行知有关)
1)陶行知是谁?对他有哪些了解?人物简介。
2)陶行知非常喜欢学生,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读跟这些词语相关的句子。
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第二组(和学生的表现有关)
什么是“七嘴八舌地抢着说”?——许多人乱七八糟地说话。
这里还有一个词语也是表示许多人乱七八糟地说,“纷纷”。同样是表示说的人多而乱,但他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出示句子: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
 
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说说这两个词语意思的区别,七嘴八舌说的是不同的话,纷纷说的都是同一句话。
我们一起把当时的情形重演一遍好吗?考虑好该怎么“七嘴八舌地抢着说”、“纷纷说”。
入神是什么意思?这群孩子因为什么而入神?(是的,陶行知看到孩子们在捉蜻蜓,就走过去和孩子们谈论起了蜻蜓,谈到了什么?)
第三组(蜻蜓是人类的朋友),你能用一句话把这几个词语连起来说说吗?
第四组(蜻蜓身体各部位的特点)
出示句子:
“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分别指读、齐读句子。
四、读顺课文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这些词语,也读了相关的句子,这对我们读好课文是有帮助的。现在老师想邀请同学们来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后师生点评。
五、理清脉络
1、我们已经把课文读了好几遍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试着说一说。
2、学生练说后指名说。
3、教师小结并概括小标题: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4、根据这些小标题把文章分成三部分,你行吗?
【此教学环节通过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等方式,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历了读词、读句、读文的过程,对文本有了初步的感知。】
六、朗读、交流、感悟。
   自读全文。以“引导学生认识陶先生”为主线,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知识丰富的陶行知。从陶先生的问话和介绍中了解蜻蜓的知识。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陶先生知识丰富的?陶先生的介绍了蜻蜓的哪些知识?……
    “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蜻蜓是益虫)

    “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         (神奇的尾巴)
    “指着它的尾巴说……”,“它的眼睛……” (奇特的眼睛)
    “……” 引导学生交流收集的课外知识:你们还知道有关蜻蜓的哪些知识?书上说蜻蜓在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事实果真如此吗?
  ▲慈爱和蔼的陶行知。抓住重点的词、句,朗读体会。

  “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谈话的态度和蔼可亲,做一做动作,指导朗读并体会)”
  “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
  “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
  ▲爱护蜻蜓的陶行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你们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
  “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
  ▲教育有方的陶行知。陶先生看到孩子们捉蜻蜓,既没有责怪他们,又没有直接要求把蜻蜓放了。而是……听了陶先生的话孩子们中怎么做的呢?(主要通过孩子们态度的变化体会)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
  “孩子们点点头。”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
  “孩子们纷纷地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
 
【此教学环节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朗读、交流、感悟,陶行知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不断丰满,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
 三、拓展、延伸。
   1.简单小结陶行知的人物形象。
 2、演一演这个故事。
引导学生表演能拓展、丰富、充实课文内容,调动学生平常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情感。
                                        执笔人:陈雪华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设计制作:武进区李公朴小学信息技术组  
苏ICP备10052206号-1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今日访问量:,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