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结构性材料优化策略的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目录 >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结构性材料优化策略的研究 > 课题动态 > 教后反思

恽亚杰《质疑》教学反思

来源:原创  发布人:恽亚杰  发布时间:2017-06-15  浏览次数:

笔者思考:

(一)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对于课例开发课的资源选择,我能善于抓住教参和教科书上的“错误知识”,作为一种有效的课程资源,进行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本课,我抓住了三年级书上《把固体放到水中》一课的错误知识,站在“质疑”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设计时,考虑到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情境,即“质疑书本知识---质疑探究过程---验证质疑---感受质疑的价值”,围绕这样一个思路,来设计本科的教学,自然清晰,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有序有趣的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教学活动活而不乱,教学效果理想,有效的达到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有结构的材料”的准备,我进行了精心的选择、搭配、也认真的考虑到了“有结构材料”出示的先后顺序,所以,利用有结构的材料,帮助学生建构“质疑”的概念,很是顺理成章。例如,教师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控制变量”实验,了解控制变量试验的要求和实验设计的原则,然后教师出搭配好的材料,让学生思考这组材料的有结构的特点,根据特点,自主思考:“这组材料适合哪个问题的探究”,强化了学生对“控制变量实验”的设计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深化。

对于“科学概念”的建构,我能遵循学生的认知结构,考虑到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质疑”内容是五年级的知识点,我能创设适合三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设计概念建构的教学过程。首先,我出示书本上和教参上的错误知识,让学生发现错误,让学生产生无意识的“质疑”和怀疑,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意识到“质疑”的对象可以是“流行说法”;然后,我通过拍摄“错误的实验过程”视频,小组讨论交流,质疑“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不合理的,让学生意识到质疑的对象可以是“探究过程是否合理”;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验证自己的质疑,让学生感悟“质疑”的价值;最后,感受质疑与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把课堂上的“小疑”上升为社会中的“大疑”,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得到升华。

(二)对课程资源的思考:

科学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以培养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看问题、想问题。在科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开发与利用好科学课程资源是一个关键环节。《科学(3~ 6年级)课程标准》中在阐述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及提出课程实施的建议时便多次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为了使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共获得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要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发展。但我们缺少这种观念与实践,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价值认识不够,科学课程一方面校内课程资源的普遍紧张所困,另一方面又造成各种校外资源的闲置浪费,课程资源的短缺制约着学校、老师、学生的发展。

科学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一般说来,凡是在科学课程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都可以称为科学课程资源。它在空间上分布也很广,根据它的空间分布特点可以大致将其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我们过去的科学教育,一度过于强调对书本上知识的学习。课堂上,很多老师都习惯于采用读科学、讲科学的方式,简单地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这样的科学教育对孩子的科学学习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孩子往往感到科学课的内容过于抽象,课堂上的知识离自己的生活过于遥远,就是学到了一星半点的知识又发现自己没有将它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从而人为地造成了科学与学生间的距离,时间一长,学生便对冷冰冰的书本失去了兴趣,对科学学习也失去了热情。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教育的内容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的,科学教育中关于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方面的许多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而孩子也对五彩缤纷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在科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的老师能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关注孩子的生活环境、家庭实际,科学教育能结合孩子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周围事物能慧眼识金,充分利用身边具体、生动的课程资源对孩子开展科学教育,那么科学对孩子而言就不再是冰冷和僵硬的东西。

目前存在着较大的城乡差别,课程资源的分布情况,特别是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方面,往往很不平衡。大致说来,广大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方面显然没有优势。但从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方面看,即使是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其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但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所以,目前对于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来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一方面是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实施条件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却是由于课程资源意识的淡薄而导致大量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经过加工和转化后进入实际的中小学课程,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一些中小学甚至把教科书当成惟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概念意识十分狭隘。其实,许多不同的材料,如果从课程实施条件的角度来看可能存在巨大的反差,而如果从课程要素的角度来看,许多不同的资源在教育价值上则是同质的。

有这样一个说法,美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提上一袋苹果,一人分一个,让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几口,然后开始画苹果。结果,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像西瓜,第二次画出来的像梨,第三、四次画出来的才像苹果;而中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只带一只粉笔,先对全班学生讲画苹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示范,学生照着老师的样板画出来。结果,所有的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就像苹果。比较而言,美国的学生虽然画得费劲且不太像苹果,但画出来的却是生活中的苹果”“自己的苹果,中国的学生虽然画得轻松且很像苹果,但画出来的却是黑板上的苹果”“老师的苹果”!

这个例子虽然是一个形象化的笑话,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事实,却能折射出教育观念上的差异,两种做法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是大不相同的。其中,如果从课程资源的角度而论,后一种做法的资源意识是比较淡薄的。或许有人会说,中国的教师特别是贫困地区和那些薄弱学校的教师没有条件发给学生苹果。但如果用课程要素的眼光来看,我们的确没有条件发苹果,可我们有大地,有小草,哪怕是青山、绿水、小平房,它们的教育价值,它们对于实现课程目标以及发展学生感受和表达美的意义和功能却是同质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运用它们。当然,这种说法绝不能成为我们拒绝改善课程实施条件的理由,而应该成为我们开发和利用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的动力。

 

笔者思考:

(一)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对于课例开发课的资源选择,我能善于抓住教参和教科书上的“错误知识”,作为一种有效的课程资源,进行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本课,我抓住了三年级书上《把固体放到水中》一课的错误知识,站在“质疑”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设计时,考虑到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情境,即“质疑书本知识---质疑探究过程---验证质疑---感受质疑的价值”,围绕这样一个思路,来设计本科的教学,自然清晰,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有序有趣的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教学活动活而不乱,教学效果理想,有效的达到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有结构的材料”的准备,我进行了精心的选择、搭配、也认真的考虑到了“有结构材料”出示的先后顺序,所以,利用有结构的材料,帮助学生建构“质疑”的概念,很是顺理成章。例如,教师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控制变量”实验,了解控制变量试验的要求和实验设计的原则,然后教师出搭配好的材料,让学生思考这组材料的有结构的特点,根据特点,自主思考:“这组材料适合哪个问题的探究”,强化了学生对“控制变量实验”的设计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深化。

对于“科学概念”的建构,我能遵循学生的认知结构,考虑到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质疑”内容是五年级的知识点,我能创设适合三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设计概念建构的教学过程。首先,我出示书本上和教参上的错误知识,让学生发现错误,让学生产生无意识的“质疑”和怀疑,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意识到“质疑”的对象可以是“流行说法”;然后,我通过拍摄“错误的实验过程”视频,小组讨论交流,质疑“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不合理的,让学生意识到质疑的对象可以是“探究过程是否合理”;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验证自己的质疑,让学生感悟“质疑”的价值;最后,感受质疑与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把课堂上的“小疑”上升为社会中的“大疑”,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得到升华。

(二)对课程资源的思考:

科学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以培养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看问题、想问题。在科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开发与利用好科学课程资源是一个关键环节。《科学(3~ 6年级)课程标准》中在阐述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及提出课程实施的建议时便多次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为了使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共获得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要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发展。但我们缺少这种观念与实践,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价值认识不够,科学课程一方面校内课程资源的普遍紧张所困,另一方面又造成各种校外资源的闲置浪费,课程资源的短缺制约着学校、老师、学生的发展。

科学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一般说来,凡是在科学课程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都可以称为科学课程资源。它在空间上分布也很广,根据它的空间分布特点可以大致将其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我们过去的科学教育,一度过于强调对书本上知识的学习。课堂上,很多老师都习惯于采用读科学、讲科学的方式,简单地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这样的科学教育对孩子的科学学习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孩子往往感到科学课的内容过于抽象,课堂上的知识离自己的生活过于遥远,就是学到了一星半点的知识又发现自己没有将它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从而人为地造成了科学与学生间的距离,时间一长,学生便对冷冰冰的书本失去了兴趣,对科学学习也失去了热情。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教育的内容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的,科学教育中关于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方面的许多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而孩子也对五彩缤纷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在科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的老师能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关注孩子的生活环境、家庭实际,科学教育能结合孩子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周围事物能慧眼识金,充分利用身边具体、生动的课程资源对孩子开展科学教育,那么科学对孩子而言就不再是冰冷和僵硬的东西。

目前存在着较大的城乡差别,课程资源的分布情况,特别是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方面,往往很不平衡。大致说来,广大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方面显然没有优势。但从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方面看,即使是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其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但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所以,目前对于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来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一方面是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实施条件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却是由于课程资源意识的淡薄而导致大量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经过加工和转化后进入实际的中小学课程,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一些中小学甚至把教科书当成惟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概念意识十分狭隘。其实,许多不同的材料,如果从课程实施条件的角度来看可能存在巨大的反差,而如果从课程要素的角度来看,许多不同的资源在教育价值上则是同质的。

有这样一个说法,美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提上一袋苹果,一人分一个,让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几口,然后开始画苹果。结果,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像西瓜,第二次画出来的像梨,第三、四次画出来的才像苹果;而中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只带一只粉笔,先对全班学生讲画苹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示范,学生照着老师的样板画出来。结果,所有的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就像苹果。比较而言,美国的学生虽然画得费劲且不太像苹果,但画出来的却是生活中的苹果”“自己的苹果,中国的学生虽然画得轻松且很像苹果,但画出来的却是黑板上的苹果”“老师的苹果”!

这个例子虽然是一个形象化的笑话,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事实,却能折射出教育观念上的差异,两种做法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是大不相同的。其中,如果从课程资源的角度而论,后一种做法的资源意识是比较淡薄的。或许有人会说,中国的教师特别是贫困地区和那些薄弱学校的教师没有条件发给学生苹果。但如果用课程要素的眼光来看,我们的确没有条件发苹果,可我们有大地,有小草,哪怕是青山、绿水、小平房,它们的教育价值,它们对于实现课程目标以及发展学生感受和表达美的意义和功能却是同质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运用它们。当然,这种说法绝不能成为我们拒绝改善课程实施条件的理由,而应该成为我们开发和利用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