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中小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衔接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目录 > 中小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衔接研究 > 课题动态 > 教学设计

函数(第1课时)

来源:原创  发布人:周丹蓉  发布时间:2016-04-13  浏览次数:

§6.1函数(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

2)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并能举出函数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函数概念的过程,体会变化与对应的数学思想;

2)会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索函数概念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探索函数概念的过程中,体会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并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以及自变量的意义;

2)会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关系.

2.教学难点

1)从具体实例中,抽象概括出函数的本质属性;

2)理解函数的概念中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明确研究方向

同学们,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在我们身边到处充满着变化.比如:你的身高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我国的人口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气温随海拔的变化而变化.像这样,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在生产、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

引例1  古代文明:沙漏是如何计时的?

引例2  现代文明:北京时间2013年6月13日13时18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号飞船为什么能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呢?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我们能从数学的角度研究这些变化的量,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把握它们变化的规律,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世界和预测未来.

当然,生活中这样的变化是极其复杂的. 各种变化的量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难以入手. 但是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不能畏而止步,而要迎难而上. 那么我们怎么研究呢?还记得当初我们是怎样研究方程的吗?我们先研究最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再研究二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等等,在这里我们同样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思路,从最简单的情形研究起.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师生的对话交流,让学生意识到研究“变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生产生活中存在大量变化的量,如果我们能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它们,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把握它们变化的规律,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世界和预测未来同时有意识地指明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研究思路展开研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

(二)初步感受变化,引入变量概念

实例1  一辆列车匀速从常州驶向南京,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涉及到了哪些数量?其中,哪些量没有变化?哪些量不断变化?

由此,引进概念: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实例(票房收入问题和列车行程问题),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变化,体会不变的量和变化的量,引进常量和变量的概念.)

(三)探究变化规律,提炼函数模型

实例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 下表是我国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数统计表

年份

人口数/亿

1953

602

1964

723

1982

1032

1990

1160

2000

1295

2010

1371

1)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哪几个变量?

2)1953年,中国人口数为多少?2010年,中国人口数为多少?

3)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有怎样的依存关系?(从三个层次回答)

实例3  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 弹簧原长10cm,设重物质量为mkg,受力后的弹簧长度为lcm 

1)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哪几个变量?

2)你能用m表示l吗?当m=1时,l为多少?当m=3时,l为多少?

3)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有怎样的关系?

实例4  下图是某地一天的气温变化图象.

1)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几个变量?

2)任意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t,你能说

出这一时刻的气温T吗?

3)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

有怎样的关系?

思考:在上述的三个变化过程,有怎样的共同之处呢?

先小组交流,再大班展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三个要点:(1)一个变化过程;(2)两个变量;(3)特殊对应关系(一个变量确定时,另一个变量也随着唯一确定)

(设计意图:借助表格、表达式、图象三种形式呈现典型的实例,引导学生体会它们的共同点“在每个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特殊对应关系”,为提炼出函数概念作好准备.)

(四)界定函数概念,剖析函数表述

这三个素材内容是不同的,呈现的形式也是不同的,但它们具有很多共同属性.生活中像这样的现象很多,为了很好的刻画像这样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数学上又引入了一个新的模型——函数

    1教师规范表达,学生尝试复述. 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的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我们称y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

    2紧扣“关键词”,剖析函数概念在抓住“三个要点”的同时,通过解读“每一个值”、“唯一的值”、“对应”等关键词的含义,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两个变量间的单值对应关系

31)在学习并理解了函数这一概念后,同学们举出了一些函数的实例,比如:小明说:“正方体的棱长为a,正方形的体积v是长a的函数”;小亮说:“长方体的长为a,宽为b,高为4,长方形的体积v是长a的函数 你认为他们说的正确吗?为什么?

2)仿照范例,自己编一个表示函数关系的实例(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最后大班展示

(设计意图:在提炼实例共同属性的基础上,引进函数模型,并通过从正反两方面举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

(五)介绍函数历史,促进理解函数

函数是一个转译词,在英文中的原单词是function 最早是由莱布尼兹提出,后来经过约翰?贝努利、欧拉、柯西等许多数学家的改进加工,才逐渐完善发展成今天这样的概念函数一词,在我国最早是由清代数学家李善兰提出的,凡此变数函彼变数,则此为彼之函数 这里的有包含的意思

(设计意图:介绍函数的数学史,促进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六)精心剖析例题,巩固函数概念

1  用一根1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当长方形的宽为0.1m时,长为多少m

2)当长方形的宽为0.2m时,长为多少m

3)当长方形的宽为 a m时,长为多少m

4)长方形的长y(m)是宽 x (m)的函数吗?为什么?

2  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回答问题:其中,x表示乘公交车的站数(站),y表示相应付的票价(元).

x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y

10

10

10

10

12

12

15

15

15

18

20

20

25

25

1)yx的函数吗?为什么?

2)xy的函数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典型例题的精心剖析,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函数关系,内化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七)课堂回顾总结,畅谈学习感悟

1.本节课,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

2.本节课,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还有哪些困惑?

3课后你准备对哪些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设计意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悟一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并启发学生下一步对函数的研究方向.)

(八)分层布置作业,促进分层提高

1.必做题:教材第138页练习题1、2;

2.选做题:查阅函数的发展历史.

(设计意图:分层布置作业,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努力做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